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让学习成为“云”上旅行
新闻中心评论员 陈卫国
作者:陈卫国
文章介绍了国内一所大学正在探索通过教育手段改进学习方式、学习效能的变革,并介绍了该校信电学院“面向主动学习的教学云平台”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该平台能提供互动的课堂情境,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和自主、个性化学习,同时也加强了教学活动的“过程管理”和实时反馈,该项目建设期为一年左右,预期成果包括支持2000人在线应用和300人的同时刻同资源的实时访问等。学校积极关注和大力支持该项目建设。老师们对教学云平台的建设充满热情。
国内一所著名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27.1%的学生表示,学习表现没得到过任何教师的及时反馈。而一些大学生分数高动手能力差,也已经成为困扰大学教育的一个现实问题。
能不能通过教育手段改进,带来学习方式、学习效能的变革?目前我校信电学院“面向主动学习的教学云平台”建设项目,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教育云”不是新概念。云作为网络、互联网的比喻,10多年前开始被人们接受。2009年1月,美国专家在InfoWorld上发表致总统B.H.Obama的公开信:高等教育需要国家级的教育云。随着云计算在国内的兴起,不少高校也迅速开始构建自己的 “教学云”。让学生在“云”上自由漫步,实现个性化学习,正在成为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共识,也正在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学云平台能给师生的教与学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我校项目负责人张晓东教授介绍说,首先,可以提供互动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式学习:打破“老师→学生”的单向传导,师生、生生可以相互及多向交流,通过作业互评、问题讨论、共同完成教学笔记、资料共享等,学生得以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其次,在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方面,平台利用云技术整合资源,可提供多种渠道的在线访问。她用了一个非常通俗的比喻:在这种情境下的学习更像是 “组团自助游”,既能欣赏到主要景点之美,又能感受沿途一路走来之趣。
信电学院院长高万林说,教学云平台不仅仅是网络教学的简单加成,而是一次教学理念的大转变。以参与式为特点的教学云平台,主张由过去传统的“教师教”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生学”模式转变,教师的身份也由“讲师”转化为辅导学生学习为主的“导师”,或者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
信电学院教学云平台项目的建设目标为开发以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支持师生互动交流和协作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管理系统,而实现对教学活动“过程管理”也是这一平台的重要功能,既可以对课堂互动各环节中出现的关注度较高的话题,自动形成“热点”及时反馈给教师,又可以实现自动评分和抄袭检测,通过实时反馈来及时“点拨”学生学习,还可以将学生的上课、学习掌握等情况向任课教师、教学管理者和家长等即时反馈。
这一项目建设期为一年左右,预期成果包括:同时支持2000人在线应用,支持300人的同时刻同资源的实时访问;不少于25门次课程的试题库、作业资源建设;支持程序类和文本类作业自动判定、相似性判定,试题库动态增加、学生互动功能等。目前,平台已经实现对全校C语言课程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支持,随后将逐渐推广到为信电学院其他课程和全校的课程教学服务。
学校积极关注和大力支持“教学云”建设。暑期以来,副校长傅泽田和教务处负责人先后两次和信电学院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交流。“时代在变、技术在变,教师的职责也随之在改变。过去,教师注重的是知识点的教授,但现在不行了,网络时代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宽、速度更快,教学内容应该侧重于对整个知识结构的梳理。”傅泽田鼓励项目组 “教学云平台建设是一个好的开始,要抓好进度,扎扎实实地做,最终从实践中看成果。”
面对这样一项时尚而充满挑战的教学变革,参与教师热情高涨。9月5日上午,计算机系组织C语言等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第二次平台使用培训和交流。老师们边听讲解、边看演示,在机器上操作试验、就教学方法进行讨论,持续了4个多小时,甚至错过了吃午饭的时间,都浑然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