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陕西师范大学 - 《陕西师大报》

凭良心教书 用大爱育人

———记“陕西省师德楷模”田振军教授

作者:旭  杨  高红如  学生记者  □    
2013-10-31     浏览(17)     (0)




  初见田振军教授,温霭的笑容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轻松。他很随意地坐了下来,刚用毛巾擦过的脸还微微泛着红,胳膊肘边儿有一大摞资料书,他呷了一口水,便聊了起来,语速不快,但很健谈,逻辑分明,记忆力极好。
  不一样的大学生活1984年,文革后首次招生的陕西师大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来了一位延安农村的淳朴男生,像绝大多数贫苦学生一样,田振军脑子里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好好读书,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在陕师大,除了见识了大得让他害怕迷路的校园之外,令田振军感到惊讶的事儿就是食堂的饭菜太好了,天天有白面馒头有米饭,顿顿有肉有饺子,就像过年似的,他因此感激得不得了。但是每吃一顿饭,除了感激,田振军心里还有些发慌。他总想:人们的生活还很困难,可我们大学生却过得这么幸福,不好好读书能成吗?“那个时候我认为起早贪黑、周六周日读书都是应该的,在师大读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就是这样的想法一直鞭策着他读完四年的大学。
  大三的时候,有一次,他在班里进行学生讲课展示,当时的体育系主任胡竞田教授恰好从教室旁走过,听到有学生在讲课,胡主任的步子刚迈过又悠悠地倒了回来,往门里一瞅:“咦,这是谁在讲课?”这一瞅,改变了田振军的命运。当时由于文革后体育系恢复招生时间不长,学校师资匮乏。87级的学生进校后,之前教《运动解剖学》的生物系老师多次推辞不愿再代这门课,无奈之下,胡竞田想到了田振军,将一个班的运动解剖学教学任务交给了读大三的他。就这样,紧张而又充满自信的田振军走上了大学的讲台。到了毕业分配的时候,胡竞田主任亲自去延安教育局商谈,争取他留校任教,“原以为一定会被派遣回延安的,没想到居然留在了母校”。
  体育和医学的融合当时,学校和体育系大力主张“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到高水平大学学习提高,田振军成了受益者。已经开始走上体育理论课教学的他认为,要做好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与科研,一定要寻找它的母学科即基础医学和生物学。经过考察和比较,他选择了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开始了体育和医学的融合。
  北医有个传统:用英语授课,只学过大学基础英语的田振军感觉有些抓瞎,幸运的是他在大学的时候自学了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知识理论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总觉得上课时听得不真切,因此他每天书包里都背着厚厚的英文字典,一大早吃完早餐就钻进学校的小树林背单词,上课前查好不懂的单词,田振军回想起那一个月,“简直是度日如年”,经过一个月的苦学适应,上课就慢慢轻松自如了。
  让田振军感到幸运的是给他上研究生课程的老师们,都是著名的专家学者,比如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教授、老一辈专家李肇特先生、刘斌教授等,尤其是他的导师夏家骝教授,是他把田振军引入研究运动心血管领域的大门。在老师的引领下和自己的努力探索中,他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坐热“冷板凳”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国家改革开放思想的号召下,学校有很多老师在教书之余,下海经商,发财致富。但田振军认为大学教师不钻研教学、不开展科学研究,一定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大学教师,教书必须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当时的体育系实验条件差,缺少科研经费,田振军就跑到生物系、学校实验中心、西安医科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等有先进实验仪器的地方“蹭”实验,他后来陆续在《体育科学》《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等国内体育界顶级刊物和生物学类杂志上发表了论文。那时候国家正规的刊物发表论文已经开始收取版面费,当时的费用大概是他两个月的工资,有人说田振军太傻了!
  可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久,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把高等院校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提到了重要的位置,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在职称评定、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都将科研成果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田振军因为科研成果突出,在1997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晋升为教授,2009年增列为博士生导师,他认为:“科学研究一定要走正路,无论是学术道德、学术追求、学术精神,都要按照学术规范,尊重学术自身的规律”,这是田振军的科研之道。
  目前他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针对心脏病的运动康复机理与方法学研究。“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并有年轻化的趋势,积极开展该方面的研究,对人民的身体健康有所作为,这也是高等学校教师的社会责任和科研使命”田振军说。
  “没有爱的教育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
  “作为教师,首先要过教学关。”在田振军刚留校去基层锻炼、给进修学校教师上课的那一年,他承担了多门专业课和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获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那时的田振军,每次上课,都会提前半个小时进教室,一块黑板分三份,最右边的部分用各色粉笔绘制教学用图。后来他就自己用纸张画挂图,几年下来,积攒了几百幅。
  “看着讲台下渴望知识的眼神,我就想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告诉学生;下课了,学生们围过来,问这问那,真是一种幸福!”田振军讲课从来不坐着,他希望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眼神、身体的语言与每一位同学交流。“我一直觉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亮学生心中的灯,让他们满怀希望和信心走向社会,去憧憬未来,这样做才能算是好老师。”
  田振军的博士生陈婷说:“记得他修改我的第一篇论文时,字斟句酌翻来覆去地修改。当他不时指出我的粗心和疏漏时,我的心里却暖暖的。”
  每逢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田振军都会带着家里刚煮好的热乎乎的粽子、新鲜的月饼去看望学生。“当我们为他庆祝生日时,他依旧把礼物给我们分享。”他的学生蔡梦昕说。
  “我觉得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很丰富。在学术方面,我很严厉;上课的时候我会举许多幽默的例子;二十多年来每逢节日我一定会到办公室和学生在一起;不管男女同学,有悄悄话都跟我说。”上过田振军课的王萍萍说:“田老师常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他总是谨言慎行,深怕因自己轻易的一句话或一个决定,影响了学生求学的态度和心理。”
  从1988年教学开始,田振军坚持年年给本科生上课。他培养的硕士、博士也有50多名。有些学生进入中科院研究所、有些学生在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他总是用这五个词来激励学生:“吃苦、踏实、坚持、自信、心大”。他对每个学生都有着简单而不平凡的希望 :健康成长,学有所成,成就梦想。
  作为陕西省教学名师,近年来,他负责的《运动解剖学》课程已经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他负责的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团队已经作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开展建设。
  2013年教师节,田振军被授予陕西省“师德楷模”的称号,对此荣誉他感到“诚惶诚恐”,也充满动力,田振军认为他仅仅是在做一位老师应该做的事而已,简单至此。他说:“这个鼓励是学校、学生对我的信任。只要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我一定会尽心尽力,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的事———教书育人。”
  为师二十五载,田振军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职业道德,把热情倾注于教育,把爱奉献给学生。他“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人生理念、润物无声的师者风范和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已然成为学生的典范。“教学是一个良心活儿,没有办法量化,爱生如子,你就一定能够做好。没爱的教育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而这种大爱必须是发自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