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莆田学院 - 《莆田学院报》

选手自身应提高抗误判干扰

2008-08-30    

  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常常上演着几家欢乐几家愁,虽说奥运精神无国界,但奖牌却是有国界的,几乎每个选手的信念都是为国争光。然而赛场上误判似乎还不可避免,频频出现的误判更是左右着金牌的归属。比如今年的女子佩剑决赛中,中国选手谭雪由于开局被两次误判,导致金牌旁落。虽然赛后裁判委员会承认比赛执法出错,但已经于事无补。
  平心而论,从裁判到技术人员,他们都是自然人,面对瞬息万变的赛场,不能完全排除犯错的可能。但这难免让人联想起此前雅典奥运会的男子花剑团体决赛。在此次决赛中,一开打就发挥出色的中国队让意大利选手只有招架之功,然而匈牙利击剑裁判希达西一次次地在双方互中甚至是中国选手先击中对手的情况下判对方得分,导致场上形势逆转。裁判委员会对他的行为看不下去,比赛才进行了一节就把他换了下去。国际剑联也在赛后发表声明,承认这场决赛至少有6剑误判,并称这是击剑史上的耻辱,将希达西开除。但是这样的误判还是让中国三剑客与近乎到手的金牌擦肩而过。
  这里我不是影射裁判为了自己的某种不道德的利益不公正地为其中一方判好成绩,因为奥运赛场上如何避免裁判误判,应该说国际奥组委在各方面做了最大的努力。自雅典奥运会后,国际击剑协会开始在一些大赛中使用电子裁判,通过RFID技术进行场上人员身份识别,然后根据比赛规则在关键判罚上通过对录像的数字化分析得出结论。北京奥运会8月12日男子个人佩剑采用的就是RFID技术,剑部触到对方身体即会亮灯,采用无线射频技术来避免裁判误判。可惜的是击剑决赛中还是出现了误判。
  其实运动员们渴求的不过是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比赛,胜则欢喜鼓舞,败也犹为自豪,毕竟能上赛场已是莫大的荣耀。在观众表示遗憾的同时选手们也要反思,误判作为影响结果的外在因素是自己无法左右的,但如果自身一直在磨练意志,提高关键时刻的抗干扰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方面持续努力的话,结局可能就是另一番光景。 05级应用数学柯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