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莆田学院 - 《莆田学院报》

奥运采访如果多些人情味

2008-08-30    

  在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媒体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央视更是举全台之力进行奥运赛事的转播和报道,赛事多时不惜动用8个频道同步直播,不仅充分展示了央视作为国内媒体老大的地位和实力,也让中国每一个普通观众充分享受到了一届全面而精彩纷呈的奥运盛宴。
  然而,奥运会期间,从史冬鹏被记者弄哭,到记者对朱启南和陈艳青莫名其妙的提问,再到庞伟夺冠后记者多余的问题,无不让人哑然。许多记者对运动员第一时间的采访受到来自观众和网民的诟病。虽然行内一直流行这么一种说法,不出错就不是直播,我们也无意质疑央视记者一流的业务水平,但电视直播节目对主持人和出镜记者的要求是很高的。作为记者,专业精神必不可少,特别是对采访对象应有的人文关怀,更是体现出一名新闻从业者应有的专业素养和品质。无厘头式的提问,不依不饶的闲扯,只会让采访对象不知所措,更让观众哭笑不得。
  记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第一手新闻线索固然无可厚非,但独家新闻的获取却要注意方式,有时一个拥抱,一个眼神,一句温馨的话语,都会使采访对象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并赢得他们的好感和信任。本届奥运会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选手杜丽失利后记者的宽慰和鼓励,羽毛球女双选手张洁雯、杨维在接受采访时记者的理解和拥抱,都换来了观众的喝彩声。记者在采访时多一些人情味,给予采访对象更多的理解,反而更容易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窃以为记者们在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同时,最好也补补采访心理学这门课程。中文系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