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售票达人”:在实践中成才
———记“2011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裴济洋

2012-07-05     浏览(141)     (0)

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生裴济洋被评为“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他热衷于研究解决铁路春运“一票难求”问题,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售票技巧,免费印发攻略帮助同学买票。他通过实践学习、向社会奉献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裴济洋


  裴济洋,男,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哲学系2009级本科生。在由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人民日报社共同指导,人民网、大学生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裴济洋被评为全国10名大学生年度人物之一。
  翻看裴济洋的资料,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一位优秀的大学生在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过程中成长成才的非凡历程。他品学兼优,在2008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保送生招生考试中,他以文科北京市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被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录取。出于对哲学尤其是国学的喜爱,他在大三时主动要求转入哲学系。他累计修课多达180学分,远远超出毕业规定的138学分。他自觉践行雷锋精神,从2010年起,以极高的热忱致力于研究解决铁路春运“一票难求”问题,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售票技巧,在窗口售票20万张;连续三年奋斗在春运一线,志愿担任春运售票员,帮助数以万计买不到票的乘客特别是学生和农民工买到回家的车票;他撰写的《铁路客票购票攻略》等数十篇文章被广泛转载,被誉为“春运活雷锋”。2012年1月1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国内要闻第六版以半个版面篇幅对裴济洋的事迹进行报道,将其称为“用哲学的智慧研究并破解一票难求问题的大学生”。
  “春运活雷锋”和“北大售票帝”
  “锄禾日当午,买票真辛苦。一二三零六,一拨一上午”。北京大学28号楼火车票代售点门口的小黑板上,一首打油诗引人注目,道出了春运期间买票的辛酸。谈到在学校火车票代售点做志愿者的初衷时,裴济洋表示,是源于2009年春运期间他看到同学近42个小时一路站回成都的无奈。他对中国铁路春节运力不足有着深刻的体会,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萌生了帮助身边的人,包括北大学生和农民工买火车票的想法,尽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自2009年7月起,裴济洋就在一家火车票代售点学习售票,从跑腿送票,到对铁路路线了然于心,两个月的时间里,他既感动了代售点的师傅,也让众多原本买不到票无法回家的农民工兄弟踏上了回家路。
  《铁路客票购票攻略》等数十篇文章是他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和思考所撰写,内容详实,简洁有效,后在网络上广泛转载,被很多人奉为圭臬。他也因此获得了“春运活雷锋”和“北大售票帝”的美名。2012年春运期间,裴济洋写了一份《2012年春运火车票新思路购票攻略》,免费印发6000余份给北大学生,并自信地认为“只要认真读了就能买到票”。在他的攻略里面提到了最新的购票技巧,帮助大家顺利买上回家的火车票,解决了很多北大学生的燃眉之急。这份购票攻略被裴济洋戏称为“授人以渔”和“开药方”。除了提供攻略,裴济洋还坚持在售票点卖票,甚至提早完成考试帮同学电话订票,“虽然无法改变一票难求的现状,但我拒绝应付和敷衍,我会尽最大的努力让大家的出行需要得到满足”,“我争取让每个排队的乘客都得到有用的信息,不白排队”。裴济洋有一套春运抢票秘籍。毫不夸张地说,他是熟悉中国铁路运输路线的活地图,对中国的铁路地图如数家珍。以北京去乌鲁木齐为例,他一口气说出了四种不同的接票方式,具体到车次和到站时间,还比较了不同方式的优缺点。这是他多年接触铁路信息,在帮助同学们买票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通过设计中转路线、抢购被退关系票等曲线购票方式,他把哲学中“曲线迂回”的思想运用到买票中,“曲线回家”的买票方式帮助很多游子登上归家的列车。到如今,裴济洋已经卖出了二十多万张车票,春运期间日均帮助数百人,但这一切都是义务的,不求任何回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裴济洋自大一起,就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原则。四年里,他广泛涉猎,阅读学术著作、文学作品等多达800余本。他对读书和写作有着由衷的热爱,写下哲学、社科类的随笔和论文共40余万字。这在当代大学生中并不多见。读书是学生的天职,但是裴济洋把这件事情做到了极致。他说:“四年里我基本上算是学了四个不同专业———前两年在国际关系学院学习,还修了经双,而后来转到哲学系后自己的学术兴趣经历了从西方哲学到中国哲学的转变。”他是在读了很多的书后有了自己的想法才有上面的转变,也是自我选择的过程。据他自己说,他差不多应该是北大藏书最多的本科生。兴趣使然,他自己在业余时间自学了多门外语。而写作,又把平时读书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成为他梳理思路和观点的重要方式。读书与写作,在他那里,成了互补的两个方面,对他的成长成熟至关重要。除了酷爱读书,他还有一双停不住的脚。“读书之人,文以载道”,他自己在后面加上了“地以载文”这句话。“北到黑龙江漠河,南到海南三亚,西到新疆和田,东到江苏连云港,累计行程18万公里,通铁路的地方我几乎去了个遍”。裴济洋用259张火车票,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说:“旅行是最好的实践之一。旅行并不仅仅是游山玩水,作用也不止愉悦心情,更重要的是旅行中我们可以品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学会与人交流,学会独立处理事情。”他以中国哲学为例,比较朱熹和王阳明二者的生活环境的地缘差异和他们的哲学思想的不同,探讨了地理差异的重要性,意在强调旅行对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熟的意义。在他眼中,旅行是一种能够丰富社会阅历的实践活动,意义之深刻并不亚于参加实习工作,因此他能够抽出时间踏遍大江南北并洋洋洒洒写下那二十万字游记就不足为奇了。
  在学弟学妹向这位优秀的学长请教经验时,他送出了“多读书,多计划,多实践,青年人就应该在短暂地青春里尽情‘折腾’”这样的寄语。他希望年轻的学弟学妹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多经历、多体验,从中认清自己,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并持之以恒地为之努力。
  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奉献裴济洋的大学生活可谓是丰富而充实的。他既是社团领导人,又是售票志愿者,参加过各类活动比赛,学习多门外语,参与翻译名著,把足迹踏遍祖国34个省级行政区……他的大学生活演绎得如此精彩,丰富的经历令人目不暇接。不过裴济洋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概括不过两个字———实践。
  售票是裴济洋“向实践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他在实现服务与奉献社会的目标上的一次小试身手。
  尽管业余时间都“搭”在了卖票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一定的财力,但裴济洋由衷地感到幸福:帮原本买不到票的人回家,看到他们洋溢在脸上的微笑,这个小伙子会觉得满足,“购票者求得一票而乐,售票者亦乐其乐”。在裴济洋看来,火车不只是一种交通工具,火车背后承载了百姓真实的生活,透过一张小小的车票和短短几分钟的交流,“你能够了解到这个购票者的很多情况,增长很多见识”。“透过铁路售票窗口,可以满足我了解社会的渴望。”他这样说。三年多的不求回报和无私奉献让很多的北大学生受益,“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为乐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阐释。
  谈到大学生活,他说:“大学生活就是需要让我们多去实践,多经历,只有你经历的多了,你才能去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北大的学生需要在实践中认清社会,认清现实,也认清自己,这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奉献是这个年轻小伙子的人生信条。春节前夕,裴济洋做客白岩松主持的《新闻周刊》栏目。在接受采访时,他这样说道:“我乐于尽自己所能,担当义务奉献者的角色,是因为我对中国社会有着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我愿将自己在大学中学得的知识与智慧,贡献到中国社会当中去。”
  胡锦涛总书记给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回信中指出,促进青年学生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努力成长为堪当国家建设重任的栋梁之材。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人民创造历史的丰富实践,是青年磨砺意志、增长才干的最好课堂。”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奉献,这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标准。多年来,北京大学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投身于社会实践、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优秀大学生。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在兴趣引导下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马清源、范敬怡、裴济洋等获得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北京大学优秀学生代表为广大的大学生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行者知之为尽。读万卷书,虽能读出书中别有洞天;行万里路,才能历经世间寒暑冷暖。社会是个大舞台,实践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接触、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利器,更是必由之路。作为北大学生,我们不但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更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才不枉社会对我们的期待,才能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释放无限的光和热!(本报记者 龙茂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