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校党委书记陈柴生作任职发言。 陈岭 摄
本报讯 10月21日,我校召开干部大会,传达省委关于莆田学院党委主要领导职务调整的决定。陈柴生任莆田学院党委书记,郑才木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莆田学院党委书记职务。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杨江帆,莆田市委副书记赖军,莆田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强,省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副处长、调研员唐俊杰,省委教育工委组织部部长詹松青,莆田市教育局局长郑祖杰,以及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中层以上干部等参加会议。大会由王强主持。
唐俊杰宣读了省委决定。
郑才木在发言时深情地说,在莆田学院任职四年多的经历是自己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衷心感谢省、市领导、有关部门以及莆田学院教职员工对自己工作的关心、信任、支持和帮助。他表示,工作四年多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是上级领导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他坚信新的学校领导班子将更加有力地促进莆田学院的改革和发展。并衷心祝愿莆田学院的事业更加蒸蒸日上。
陈柴生在会上作任职发言。他表示坚决服从省委的决定,同时感谢组织上的关心、培养和信任。他特别感谢郑才木书记为学校这几年来的改革建设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感谢省、市各级领导、各部门以及学校党政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陈柴生说,面对组织的重托、领导的厚望、同志们的期待,自己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面对新的岗位、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将牢树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担当意识,以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勇于担当的进取之心、甘于奉献的平常之心,认真履职,与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陈柴生表示,一要加强学习,转变角色。新的岗位有新的更高要求,将努力学习科学理论,加强调查研究,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二要把握大局,抓好大事。围绕育人这个根本任务,着力实施人才、开放、品牌、文化四大战略,强化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推进开放办学,服务地方发展,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三要注重团结,带好班子。坚决维护班子团结,在领导班子中营造相互信任、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的氛围。要贯彻执行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力支持校长依法治校。不断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努力把班子建设成为团结的班子、学习的班子、创新的班子、务实的班子。四要崇尚学术,尊重人才。通过多种途径大力营造崇尚学术、尊重人才、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种学术团体在学校改革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形成人才辈出、各显其能、各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五要联系群众,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带头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服务师生。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认认真真做事,干干净净做人。
校长李永苍在会上表示,坚决拥护省委关于学校主要领导调整的决定。全校干部职工要全力支持陈柴生同志的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贯彻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实现“优化结构、打造品牌、拿下硕士点、建好新校区”的目标而努力。
赖军代表市委、市政府表示坚决拥护省委的决定。他感谢郑才木同志任职以来为莆田学院的发展所付出的心血。希望陈柴生同志与班子成员团结一致,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作用,协调各方力量,把学校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赖军指出,莆田学院是莆田市的人才高地,是聚人才也是出人才的地方,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高度关注莆田学院,对莆田学院未来的发展也是充满期待,希望莆田学院保持团结奋进的态势,坚持特色办学,在现有学科水平、现有人才队伍的基础上,更加紧密地贴近莆田“地气”,办一所有特色的应用型地方高校。相信在新的领导班子以及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莆田学院将迎来全新的更快的发展时期。
杨江帆代表省委教育工委在会上讲话。他充分肯定了郑才木同志为莆田学院的改革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简要介绍了陈柴生同志的基本情况。杨江帆指出,省委任命莆田学院主要领导,是对莆田学院领导班子的调整充实。希望陈柴生同志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密切团结全体班子成员,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切实肩负起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重任,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不辜负省委的重托,不辜负广大师生员工的信任与期望。希望学校上下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的决策上来,全力支持、帮助陈柴生同志的工作,使莆田学院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杨江帆还就我校今后的相关工作提出要求:一要坚决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班子成员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敢为人先的政治气魄,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按照分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要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推动内涵式发展作为重大战略,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和要求。三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统筹推进各级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动员和凝聚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学校新一轮改革和发展。(
朱秀兰 本报记者 易晨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