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奥运,学校发展的一次洗礼
新闻中心评论员
作者:新闻中心评论员
中国农业大学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摔跤比赛,场馆建设改善了学校基础设施,学校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无形财富,如提高知名度、培养开放活跃、面向国际的校园文化等。奥运会还锻炼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促进了学校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师生身心健康的重视。奥运梦想的实现,为学校注入了强大元素,推动其内涵式发展。
承载着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北京奥运会圆满结束,其辉煌成果赢得举世赞誉。在我校体育馆举办的摔跤项目比赛也以其优秀的赛事组织而受到国际摔联、国际贵宾和中外观众的盛赞。奥林匹克运动大会本身不过短短的16天,摔跤比赛也只有8天的赛程。如果仅就体育比赛本身,就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和北京要用七年的时间进行准备,不足以说明为什么学校领导要千方百计赢之天下先,首个提出将场馆建设到大学校园里来。“大戏”已精彩落幕,现在我们可以回头盘点一下,奥运会给我们、给学校带来了什么?
显而易见的一项成果是,奥运给我们留下了一座设施现代化的综合体育馆。将部分比赛场馆建在大学,被国际社会称为北京奥运的一项创造性成果。中国农大堂堂百年,一直没有一个正规的体育馆,成为一代代农大人的心中憾事。今天,这个历史被终结。虽然场馆建设主要依靠学校投入,但没有奥运的推动和国家的鼎力支持,它不会在两年之内就顺利落成。体育馆在奥运赛后,将会成为学校开展丰富多彩体育活动和大型公共活动的中心舞台,并能够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奥运让学校基础设施得到重大改善。
学校借奥运之机,对两校区校园环境进行了整治,特别是在属地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学校周边的违章建筑和卫生死角得到了根本的治理。现在,走进校园就如同走进了一个美丽的花园,整洁而漂亮;学校周围更是路桥通畅,交通标识齐全,树木成行,绿草如茵……举办奥运会,摔跤比赛场馆建在校园,使我们拥有了更好的办学环境。
对学校发展而言,除了这些有形的成果,奥运同样带给我们巨大的无形财富。
奥运会将学校直接推到世界瞩目的焦点地带。在我校举行的摔跤比赛,八天之内,包括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十余个国家元首、总统级人士在内的国际贵宾1800余人次莅临学校;来访中外记者近2000人次,中外观众近7万人次;59面参赛国家的国旗在体育馆内高高悬挂,现代化新闻传播手段将摔跤比赛现场呈现到全世界的观众、读者和网民面前;加之参赛规模不在其下的奥运测试赛 “好运北京·2007年世界青年摔跤锦标赛”,一年之间,“中国农业大学”这六个字频频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媒体上。这一空前的注意力资源可谓千金难求,也只有在奥运会这个世界超级大秀场中才能实现。
向世界敞开了大门,我们的心胸就会更加宽广。奥运会是世界最高水平的竞技大会,我们要向全世界的不同客户群提供最高标准的服务。摔跤比赛国际影响力大,来访的绝大多数记者来自国外主流媒体,外国观众占据半壁江山……我们的校园从来没有直接面对那么多国际友人,我们以国际标准迎接这些远道而来的各国客人。在学校的门户网站上,“开放的中国农业大学欢迎您”一直是我们的标志性语言。奥运摔跤比赛的成功举办,让我们能够以更加开放而自信的心态将这一口号唱得更加响亮,也必将催生出中国农大更加开放活跃、面向国际的校园文化。
作为比赛的举办地,中国农业大学,不仅提供比赛的场馆,而且亲自参与了奥运会的组织筹备工作。在农大场馆团队的130余人工作人员中,直接来自学校各部门的干部职工和一线教师约三分之一;学校一些专家被聘为奥组委顾问;部分体育教师作为技术官员加入奥运裁判队伍……他们在奥运的组织管理工作中得到了锻炼,经受了考验,提高了水平。在场馆的1150余名志愿者中,来自农大的学生接近一半,也有一些同学和教师成为奥运会其它岗位的志愿者。他们用微笑和专业化服务,将农大人朴实、负责、热情和友好的形象传递到世界各地的朋友心中。志愿者是北京奥运会的功臣,同时,他们也在志愿服务中得到了平时难以得到的收获。志愿精神与大学教育和文化相结合,必将会结出沉甸甸的育人成果。
作为奥运比赛的主办地,几年来,全校师生以奥运精神贯穿工作学习之中,致力提高文明素养,爱国奉献之风空前浓厚。以开展“平安奥运”为基础,学校管理服务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学校还以筹办奥运为契机,大力引导全校师生开展健身运动,部门、学院和社区都组织了不同形式的健身方式。奥林匹克运动来到我们身边,强化了我校注重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科学理念。
北京奥运,以其“无与伦比”的成就载入史册,将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中国农业大学这所百年老校,在奋发前行之中,及时抓住了机遇,在这个火热的夏季,圆了自己的奥运梦想。在学校追求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奥运给我们注入了强大的新鲜元素。经过奥运的洗礼,相信我们的校园将会更加开放,视野将会更加开阔,前进的步伐将会更加稳健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