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 - 《上海大学》
赞冯其庸先生的读书之道
戴世强
在做学问的 理念和方法方 面,所有学科是 相通的,各个领 域的经验可以 相互借鉴。基于 这一理念,以理 工科学人为主 要读者的《中国 科学报》经常向我们推介人文社科的大师以 及他们的著述。其中,读到有关于冯其庸先生 的报道,从中领悟到他的读书之道,想与朋友 们分享。
冯其庸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红学家、画 家,今年89 岁,著述颇丰。他是钱伟长先生的 老乡,无锡县人氏,出身贫寒。青少年时代多 以南瓜代饭,所以后来他的书斋以“瓜饭楼” 为名。目前,“瓜饭楼”坐落于北京市通州张家 湾村,二层楼里共有六室,分别收藏历史类和 红学类书籍、西部和敦煌文献、戏剧和明清小 说、线装书和书画作品、其它文学作品以及古 董和艺术珍品。“瓜饭楼”里的藏书不是做摆 设的,已到耄耋之年的冯先生依然每天手不 释卷,时下正读着一套35 卷本的《商周青铜 器铭文暨图像集成》。
读了《中国科学报》上的记者访谈录,又到 网上查了有关冯先生的资料,我总结出他的 四点读书之道,值得理工科学人效法。
一是乐读书,读书乐。冯先生有一句名言: “生活就是读书,读书就是生活。”他认为,“读 书是自我造就、自我成才的唯一道路”。他用 一辈子实践了这一认识。他幼时家无隔宿之 粮,更无册书,但他嗜书如命,靠借阅他人或 图书馆的书籍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他日以继 夜地沉浸在到手的《三国演义》、《水浒传》、 《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古诗源》等 书籍中,读到几乎能背诵,从中享受了极大的 乐趣。这一爱读书的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 能做到著作等身,绝非偶然。
二是读得宽,读得专。冯其庸先生认为, “如果研究的领域分得太细,可能难以产生通 才式的人才”,“学科可以越分越细,读书却该 越读越宽,惟其如此,才能融会贯通,才能更 全面地看世界、想问题。”笔者收罗了他的部 分著述,洋洋洒洒有5 页。包括专著20 余部, 主编文选、辞典5 本,文章百余篇,其中序跋 就有36 篇。涉及的书除了红学著作以外,还 有《水浒传》、《金瓶梅》、《历代游记选》、名画 家的画册等等,要看过多少书才能形成这些 文字!而他读得最专的,是《红楼梦》及其研究 书籍和论文。他涉足红学研究时曾担忧此类 研究已逾百年,能出新东西吗?他一头钻进了 曹) 芹的家世,专注地查阅了大量史料,结合 原著及评注,终于写出了别具一格的《曹) 芹 家世新考》;而他的著述中大部分与《红楼梦》 有关,这无疑是“读得专”的结果。
三是既横读,又竖读。冯先生说,读书既要 连类来读,又要分类来读。以史学为例,连类 是读通史、综合史,是横读;分类是通读专史 专书,是竖读。横读还包括大的连类,例如,文 学、历史要兼通,搞文学的不懂历史,搞历史 的不懂文学,都会事倍功半。文学与历史,甚 至还有哲学、民俗等学科,本来就是共生共 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如果不能全面涉 猎,怎么可能发生联想,获得精深的见解?但 是,仅是横读,又会流于泛泛,停留于一般水 平。所以,读书必须“横竖结合”。
四是读得通,读得活。冯先生认为:“凡书 都有其独到之处,也有其不到之处,取其独到 之处,则只有所得,知其不到之处,则明以谋 补也。”所以,读书要读得精通,既抓住其独到 之处,又明白其不到之处,这样才可以收放自 如,形成自己的见解。冯先生还认为,不能老 是把自己关在书斋里读书,要“读万卷书,走 万里路”。例如,对于众人认可的“项羽死于乌 江”一说,冯先 生不能肯定。查 阅《史记》,有明 确记载项羽“身 死东城”。他实 地去了东城,在 今安徽省定远 县境内,离乌江 240 华里。项羽 怎么会死于乌江呢?冯先生产生感悟:“读书 还要结合实际调查,历史的真相才会明白。” 冯先生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学习。1998 年8 月,他以76 岁的高龄,第二次上帕米尔高原, 于海拔4700 米的明铁盖山口,发现玄奘取经 回国的山口古道。此古道为玄奘回国以后 1355 年来的第一次发现,这一发现轰动了中 外学术界。此后,他又以近八旬的高龄,三上 帕米尔高原。这种探求真知的精神令人感动。
我认为,冯其庸先生的读书之道完全可以 移植到理工科学人身上。
我们要像他那样“乐读书,读书乐”。以读 书作为自己成才的起点,把读书当作最大的 快乐,把科技书中那些枯燥的符号、公式看作 翩翩起舞的智慧音符、乐曲。到了这种境界, 成材之路就开始通畅了。
我们要像他那样“读得宽,读得专”。理工 科学人读书也必须博大精深,既宽又专。例 如,不能说我学流体力学的,只读流体力学专 业书籍就行了,远远不够!还得懂固体力学、 动力学与控制,懂计算机科学,懂一点理论物 理学中的四大力学,懂一点工程学知识,乃至 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都应该懂一点。当然,流 体力学本身应该精通。
我们要像他那样“既横读,又竖读”。理工 科学人也应该既读总览型、通识型的书籍,也 读深入型、专门型的专著。当然,现在科技书 籍如汗牛充栋,选好书来读也十分重要。
我们要像他那样“读得通,读得活”。理工 科知识的更新速度更快,知识的实践性更强, 我们“不能尽信书上所言,……应推敲细思” (培根语),而且还要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实 践,走出象牙之塔,在运用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