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大学 - 《上海大学》

浦东生活的改革前传

——————夏商《东岸纪事》读后
葛红兵

2013-10-14     浏览(69)     (0)

  夏商治小说很多年。治小说犹如治人生。起初是在山涧做溪流,所以,总是喜欢高低起伏。无论是绚丽的水花,还是沿 途的风景,都是重点关注的,所以,常常会多重视这些外部的炫点。到了人生的成熟阶段,外 在的绚烂似乎远了,河流到了出海口,两岸的风景反而平淡了,水流反而平静了。这个时候,内里的东西,就慢慢变得深邃细密,变得斑驳曲折。小说内敛了,技术倒是返璞归真 了———小说跟生活的贴近程度 反而大了、深了。
  夏商是一路都在探索的。早期,他写了很多中短篇,每一篇 都有可观的绚烂。他也写了很 有影响力的长篇,比如《标本师之恋》,当时影响很大,业内业 外赞赏的声音不小,那是很容 易让一个小说家陶醉的。但 是,夏商有很大的追求,有更 大的思考,这个让他一路变 化。这次是《东岸纪事》。《东岸 纪事》无论摆在什么地方,都 是非常优秀的作品———这部作 品,让夏商进入了地方叙事的 深层、民族叙事的深层,能把 自己的记忆和民族的、时代的 天衣无缝地勾连起来,用细密 的针脚裁剪出一幅真正的地方 风情画卷。
  我们看中国画,就知道中国画不用焦点透视,而是散点透视。散点透视的好处是能把生 活的角角落落都呈现出来。比 如,《清明上河图》,它是真能称 为时代画卷的。夏商的这部小 说,就是这样,他是写风俗长 卷。小说展现了上世纪七十年 代至八十年代末,上海浦东开发之前的一系列人和事。人每 每是工笔,物每每是工笔,事每 一件都是工笔。但是,总体上,这部小说没有只是写人和事,而 是让自己成了浦东改革的前 传———它写了当时浦东的整体风 情,这个前传不是人和事的前传, 而是浦东风俗的前传,浦东精神 的前传,是大写意的。乔乔、崴崴、 刀美香等一组组市井群像式的人 物,让我们看见了浦东的地方志。
  小说的整体是散点透视的, 但是,每一处都是工笔叙事。我一 直在想中国小说到底是什么?一 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叙事传统, 这个传统是以一种技术面目出现 的。比如中国人的演义体,算是一 种技术吧?演义可以写大事,也可 以写小事,头尾相顾,环环相扣,众 多的事儿和人儿,叠合起来,构成 大画卷。重要的是,中国的小说, 是要在说事儿中写人的,每件事儿 都有头有尾,不能老在那里炫心理 描写,或者把事儿弄得支离破碎。 《东岸纪事》里,养了情人的副科级 官员投井自杀,犯强奸罪的小青年 劳教释放后被气枪打死……一件 件扎扎实实的事儿,缝补在一起, 构成了东岸的百衲图,把一个浦东 的精气神非常工整地、周到地展现 了出来。读者拿在手里,可观、可 思、可叹,这小说就沉甸甸地有分 量,经得住看,耐看。这些都和作者 的经验、经历,还有这种大勾画意 识有关。
  适当的方言方音介入,让这个 小说更有味。上海人写小说在语 言上是吃亏的。用普通话写上海, 尤其是写30 年前的上海,小说的 声音和生活的声音是不搭界的。 怎么弄,才能让小说更加真切,有 生活的真切味,有切身性?纯方 言,肯定是不行。夏商是土生土长 的,他探索用方音介入,部分还原 小说的声音感,让小说的地方志 意味更浓,这是非常好的尝试。这 部小说在用方音上,几乎是恰到 好处的。
  当然,这部小说也还有值得 探讨的地方。大画卷的内在脉络 到底如何梳理,才更加精准和清 晰;是否可以把散点的内在理路 筹划得更丰满些———比如某个标 志性的习俗,或者某个标志性的 事件,让大家围绕这些构成一个 “圆”。散点而能方圆,也许小说就 更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