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
稿费的故事
作者:王元红
中学时期就喜欢写作,但真正拿稿费还是上大学之后的事情。
第一笔稿费是在校报上发表的一首小诗 《乡土》,编辑老师给了我4个1元的钢板,我将其戏称为“四块大洋”。室友知晓此事,非得让我请客,7个人吃了一顿饭,花掉了40多块钱,是稿费的足足10倍,尽管如此,我却收获了从未有过的一种满足,毕竟这是我依靠自己的能力赚到的第一笔钱,而且是我喜爱的文学带给我的,意义更不一般。
大学四年,共支出1.5万元,家里给了1.1万元,其余的钱都是自己赚的,打扫卫生、分发报纸、家教等,稿费的贡献也不小,占自力更生那一部分的四分之一。更重要的是这四年中培养了我对写作的兴趣,也为我打下写作的基础,让我受用一生,走到哪里,总能获得“一杆笔”的名号,那是能力背后别人的一种尊敬。
工作了,依然笔耕不辍,不是为了稿费,而是缘于一种爱好,缘于一种习惯。文人多穷,靠稿费养家,潦倒者不计其数。
中学时候,和大哥谈心。我说:“我想当作家,靠稿费养活自己和家人。”大哥说:
“别,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先找份职业,把生计解决了,再说稿费的事。我也热爱文学,但我深知,稿费是最靠不住的。”
工作了,当了记者,在一段时间内,写稿甚至成为了我的工作,每年发表的文字能达到10万字以上,稿费自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加上单位上为了鼓励宣传而实行的二次稿酬以及一些其他的鼓励措施,稿费收入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鼎盛时期。即便如此,稿费收入还是达不到工资的四分之一。如此说来,靠稿费来养家糊口确实是一件荒诞的事情,只能是在改善生活方面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现在开始写书了,而且也在陆续地签约,不再讲稿费了,谈的是版税,但我却对钱的事情看淡了。科普类的书籍,其社会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一个人活着,能够为这个社会留下一些精神食粮和财富,远远比那点稿费或版税重要得多、有意义得多。
从拿第一笔稿费到现在,已经有20年的时间了,在我身上发生的关于稿费的故事,也有很多。对于稿费,我总结了几条看法:
一是爱好和兴趣远比稿费重要。永远不要因为稿费的多少而影响了自己的爱好,精神世界的丰富在什么时候都比物质重要。
二是看淡稿费。三块五块我从来不觉得少,三百五百也不觉得多。有稿费挺好,没稿费也没事。
三是不以稿费为生计的依靠。尽管也有人是靠稿费支撑生活的,每年几百万、上千万的版税,但毕竟是凤毛麟角。对于我等来说,稿费只是生活中的调味品,很难变成主食。
在稿费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对写作的兴趣,对生活一种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一种尊敬,这就是稿费对我的一点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