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师范大学 - 《河南师大报》

———缅怀著名教育家李俊甫

风 雨 飘 摇 人 生 路

作者:◇高明乾    
2013-09-15     浏览(81)     (0)


  李俊甫先生简介:
  李俊甫先生曾用名李相杰,河南省洛宁县磨头村人,中共党员,民盟河南省委副主任。他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生前历任新乡师范学院 (河南省师范大学前身)院长、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副院长。同时又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委员,中国化学学会理事,全国“热力学、热化学、热分析专业委员会”顾问。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大历史时期。1924年他留学美国,在著名物理化学家Bancroft(班柯若夫特)教授的指导下,他长期从事溶液理论的研究,1931年荣获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他先后从教40余年,为我国培养了不少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他为革命事业、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李俊甫先生于1903年5月8日,出生在豫西山区的一个地主家庭。少年时代,正处在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内政腐败、外强入侵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祖国山河的破碎,劳苦大众的疾苦,对他以后积极投身革命有着极大的影响。他在青少年时代聪颖好学,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他追求进步潮流,在“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下,1916年进入河南省(开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英文科学习。在此期间他受到了一些进步思想的影响,尤其是“五·四”运动对他的影响更深。1921年他在该校毕业后,回洛宁县立小学教书,传播进步思想,于1924年留学美国。
  1924年李先生在美国加州斐士那大学学习。1926年在美国伊利诺艾大学及研究院学习,1930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院从事学习和研究。在此期间,他学习刻苦,勤奋钻研,于1931年获得了理论化学博士学位。留学期间经济困难,他不得不挤出时间给房东干杂活,并到农村果园充当劳工,以补充自己生活费用之不足。
  “九·一八”事变之后,我国东北三省沦陷,李俊甫满怀爱国激情,谢绝了导师的多次挽留,于1932年毅然返回祖国,投入了我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他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他的宿舍成了小组活动的场所。1932年他在安庆安徽大学任教授。1933年在开封河南大学任教授及化学系系主任等职。1935年他又到浙江大学、成都四川大学任教。1938年他只身离开四川大学,回到河南洛宁县创办抗日中学(现代中学分校)。该校开办时间不长便被反动当局查封,李先生遂到西迁至嵩县的河南大学任教,并担任化学系系主任等职。他在此期间,一面教书,一面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1943年他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抗日、真反共的罪行,被特务组织“伏牛山工作队”逮捕入狱,数月后经多方营救才获释。1946年8月他在开封经牛天锡、武剑西两位党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根据党的指示,他在开封参加组织民主同盟的工作,后来一直都是民盟成员,曾任民盟河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8年,开封第一次解放后,他和著名民主人士嵇文甫、王毅斋、苗漱石等人随军进入解放区。
  1948年,根据党组织的安排,他在正定华北大学进行了短期学习。北平和平解放后,他随军入城,参加了北京市军管会的工作。1949年初,他担任教育部科学文化接受委员会科技处处长,具体负责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的接收工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大等院校都是在他的领导下接收的。他还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并担任校务委员。之后他回河南,在河南大学(其后曾改为河南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等)任教授并担任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等职。1956~1967年、1978~1979年他在新乡师范学院担任院长。这一时期他承担了繁重的党政工作,并从事了溶液化学研究,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1980年调至河南省科学院任副院长兼河南省科协副主席。1981年因癌症医治无效,病逝于郑州,享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