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 - 《河海大学报》
用爱浇筑我们共同的河海家园
作者:本报评论员
当我们迈进河海校门那一刻起,我们的名字就已经镌刻在了河海的史册中,河海的家园中从此有了我们,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也有了河海印记,河海将永远成为我们的母校,成为在校时深深眷恋,离校后永远怀念着的家园。
热爱河海,要从热爱校园开始河海校园独具特色,三个校区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魅力。清凉山麓地,武侯驻马坡,清凉山校区有河海著名的老建筑,最古朴、清幽的是水利馆和工程馆,它们记载着河海的历史,见证着河海的成就,它们是河海的精神天堂。清凉山校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为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南水北调等中国最大、世界瞩目的水利工程主要负责人,大亚湾核电站、太湖蓝藻治理等领域的专家,都是从这里走出的水利专家。江宁校区位于美丽的将军山脚下,依山而建,绿水点映,精心布局,错落有致,既有绿意婉转的叠翠山,又有优雅美丽的东湖,水文化气息浓郁,小浪底音乐台、半圆剧场象征水的凝聚、包容,拾级而上意喻追求与攀登至高学术殿堂,尽显浪漫与理性的交织、流动与秩序的共融。不久的将来,江宁校区将成为学校的主校区。学校还在常州市新北区设立常州校区,同属于一个办学主体,只是在不同的办学区域。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所有河海人都要倾心呵护她,这样满园的花香才会飘传四方。热爱河海,要从了解学校的优良传统开始河海有着百年的文化传承。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老河海”时期,制定了“三个注重”的教育理念。“华水”时期,形成了“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进入新时期,学校对河海的文化进行了总结和凝练,提出了“河润万物,海纳百川”的河海气度、“河孕育文明,海凝聚智慧”的河海风范、“喜物乐水、包容严谨”的河海特质、“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的河海情怀等,展现了河海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精神传承。历久弥新,传承而行。河海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河海人奋发前进。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你们的手上,河海的校风要靠你们薪火相传,河海的精神要靠你们秉承发扬。
热爱河海,要从尊师爱师敬师开始百年河海,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代表。老河海时期,拥有茅以升、李仪祉、汪胡桢等知名教授。华水时期,拥有严恺、徐芝纶、黄文熙、刘光文等一级教授。恢复河海大学后,学校涌现了严恺、徐芝纶、吴中如、王超等两院院士,赵振兴、王惠民、武清玺等国家级教学名师。他们有着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老校长严恺院士,终生致力于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海岸带的综合开发利用,培养了大批水利科技人才,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和教育事业,其丰功伟绩激励了广大河海学子弘扬前辈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力学泰斗、一代宗师”徐芝纶院士,始终坚持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书育人无止境,终生献给了教育事业。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传承河海精神、培育时代英才的最重要载体。继承学校优良传统,最重要的就是要尊师、爱师、敬师。
热爱河海,要从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开始学校的健康发展和有效运行,是以一系列规章制度作为保障。经过近百年发展,学校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从学生的招生录取到毕业就业,从课堂学习到考试考查,从表彰奖励到违规处分,都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这些规章制度,都需要我们去了解、认同,并自觉遵守执行。
百年河海,百年辉煌。我们因河海而荣耀,河海有我们会更辉煌。让我们携手努力,秉承传统,爱校荣校,用爱浇筑我们共同的河海家园,以实际行动向百年河海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