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2013级同学们:
在这充满收获喜悦的金秋时节,我们隆重举行长春理工大学2013级学生开学典礼,热烈欢迎来自祖国各地的4042名本科生和1132名研究生。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向你们顺利考入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向辛勤培育你们的父母、师长表示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无论你是刚刚完成高中学业的本科新同学,还是经历过大学生活又跨入研究生阶段的新同学,你们同时选择了长春理工大学作为开启人生更大舞台的新起点,学校将为你们实现人生美好理想插上搏击的翅膀,让你们的选择无怨无悔。
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培养光学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即今天的长春理工大学。著名科学家、“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院士为学校创始人、第一任院长。建校55年来,凭借着老一辈“光机人”和新一代“理工人”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长春理工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优良的精神传统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这种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我们拥有一流水平的学科专业设置上,更体现在我校“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思想和独到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在对国防事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上。在半个多世纪辉煌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中,老“光机人”和新“理工人”始终铭记“明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和发扬“志存高远、坚毅自强、知行合一、追求卓越”的理工精神,创造了无数个辉煌。
国庆阅兵式上轰隆驶过天安门广场的雄狮装甲车上有我校研制的装备,百发百中的精确制导武器上有我校开发的器件,守卫祖国蓝天的五代战机上凝聚着我校师生的智慧,围绕地球运行的系列卫星上有我校师生研制的测试设备,飞跃太空的神舟系列飞船发射场上流着我校科研人员的汗水……学校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连续三年得到国家973项目支持。在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外语竞赛上,我校学生捧走无数个一等奖、二等奖的奖杯。无论是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高校精英对抗赛,还是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都有我校学生的不俗表现。这些都展示了理工学子的智慧和风采,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拓展了知识、提高了能力、锻炼了意志。
凭借老“光机人”和新“理工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长春理工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工、理、文、经、管、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成为吉林省重点大学和百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享有“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的美誉。
同学们,你们是理工精神的新一代传承者,你们的到来使校园更添生机与活力,相信你们必将在长春理工大学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在你们踏上新的征程之际,必须要搞清三个问题,一是该树立什么样的目标,二是如何规划好你的人生,三是怎样做才能实现你规划的目标。34年前,当我初次走进这所校园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作为“过来人”和你们的师长,我想提几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是希望你们坚定信仰。随着大家身份角色的转变,将面对比以往更加繁杂的环境和多样的诱惑,信仰是人生航线上的灯塔,如果没有崇高的信仰,你们或许将在转瞬即逝的大学生活中迷失方向。同学们,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青年大学生,希望你们牢固树立“学之大者,为国为家”的理想信念,像习近平总书记寄予的那样,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二是希望你们有远大抱负。同学们,你们现在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也处于世界科技革命即将发生的前夜。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还未能出现与上世纪出现的相对论等 6大成就相提并论的理论突破或重大发现,至今“科学的沉默”已达 60余年。从现代技术革命发生的周期看,每隔一个世纪左右发生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20世纪 30-40年代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距今已有近 80年。此间,从科学理论看,现有的理论不断被完善和细化,同时科学技术知识体系内在矛盾凸显。从技术创新看,重大技术创新高潮迭起,科技成果转化周期更加缩短。许多科学家都预测“在21世纪上半叶出现新的科技革命的可能性很大,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将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到来”。近代中国屡次错失科技革命的机遇,留下了惨痛的教训。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中国真正地迎来了科学春天。但是,同学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还远不能适应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正面临着环境与能源问题、空天海洋利益拓展问题、国家与公共安全问题、人口与老龄化问题等等。同学们,你们不要忘记上大学和读研究生的初衷,要有抱负,担责任,敢挑战,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三是希望你们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从高中到大学,从本科学习到研究生学习,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你们会经历从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研究领域不断细分,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智慧,我们不仅要有高的智商,同时还需要有融入社会的情商。复合创新应用型人才是当今社会的急需。因此,大学学习不能只注重于理论知识和考试分数,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与研究相结合。从入学那天起,你们就同时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怎样才能顺利地到达理想的终点,关键就在于你的合理人生规划。没有规划的人生会走很多弯路,自然就会耗费时间和资源。真诚地期望同学们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在心中默默承诺“到毕业时一定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和学位证”。
四是希望你们学会思考。俗话说:“善思者得章法,善悟者得学问,善谋者得天下”。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思考,有些人甚至在睡觉的时候都在思考,人类之所以能区分动物就在于人类能够思考。那么怎样的思考才是有益的呢?我认为下面几点很重要:第一要学会观察、多问“为什么”。要善于观察自然、生活和社会,并且多问些“为什么”。许多伟大的理论都是源于对实践的观察而产生的。比如说:同学们最熟知的万有引力的发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第二要学会逆向思维。许多同学都知道电火花加工方法是苏联人拉扎连柯夫妇于1943年开创和发明的。20世纪中期,拉扎连柯夫妇研究开关触点受火花放电腐蚀损坏的现象和原因时,发现电火花的瞬时高温可以使局部的金属熔化、氧化而被腐蚀掉,从而开创和发明了电火花加工方法。原本目的是要抑制放电腐蚀现象,结果却是恰恰利用了这一特殊现象。第三要学会举一反三。尽管老师会在课堂上教我们很多东西,但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教什么学什么,甚至是死记硬背,那我们的学习肯定是不会有大的进步的。相反,如果我们主动举一反三地去思考的话,不仅会更好地理解老师所讲的东西,还会学到更多的知识。第四要学会多视角思考。可以是从点到面,也可以是从面到点;可以是由表及里,也可以是从内向外。只有从多视角去观察问题去思考问题,才能了解和掌握事物的真实面貌。我们老校长王大珩先生就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他基于对世界科技前沿的研究和我国科技发展的思考,于1986年3月,同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三位老科学家一起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做出亲笔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经过广泛、全面和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纲要》。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五是希望你们学会沟通和协作。走进大学,大家会面临学习方式、生活环境、自我定位、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大学生活是塑造你们健康人格和独立思想的重要时期,培养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是走向成熟的重要环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可以使一个人获得认知自我、理解和调节他人情绪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大家来自五湖四海,相聚在同一所大学是缘分,遇到问题时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他们是你大学生活中的宝贵财富。西南联大时期,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黄昆和张守廉同一年考上西南联大的研究生,三人同住一间宿舍,被戏称为西南联大的“三剑客”。他们平日除了上课,就喜欢在一起讨论问题,不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通过交流增长了学识,正是大学期间一次次的辩论奠定了他们各自的科学研究方向。希望你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在新的环境里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顽强的毅力和高昂的斗志。
六是希望你们爱校荣校。理工是传统的,一代代人薪火相传,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生生不息;理工又是常新的,一批批学子从这里走出,感受着她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天,你们的加入为学校注入了蓬勃的朝气和新的希望,长春理工大学的历史将由你们去续写,理工精神需要你们去传扬,理工的明天要靠你们去创造,你们的身上肩负着新的责任。老校长王大珩院士教导我们要“实践求是、审时度势、传承辟新、寻优勇进”,希望你们以前辈学长为楷模,用实际行动将理工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同学们,你们身处伟大变革的时代,欣逢中华民族复兴的盛世。有位学者曾经说过: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手上。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今天,我也想对大家说,未来长春理工大学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手上。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母校;你怎么样,母校便怎么样;你是什么,母校便是什么;你发出一份光,母校便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