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继往开来 开创学科建设新局面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 谢立中

2012-04-07     浏览(260)     (0)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成立已30年,培养了4000余名学生,形成了一套具有北京大学特色的社会学学科体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未来将继续提升人才培养、学术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北大社会学系所在办公楼———理科5号楼


  1982年4月9日北京大学第86次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成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迄今为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已经走过了30个春秋。回顾这3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既为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又因与目标所存在的差距而感到任重道远。
  30年来,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30年来,我们先后以各种方式培养了4000余名各级各类学生,他们现在身处海内外各种不同的岗位,用自己的所学服务着社会;30年来,我们在费孝通、雷洁琼等前辈社会学家的引导下,在引进和吸收海内外优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积30年之功力,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北京大学特色的社会学学科体系,以及一批具有一定原创意味的学术成果;30年来,在坚持做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这两项主业的同时,我们也不忘以自己的学识为基础,为政府、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富有特色的、高质量的研究、咨询和参与服务。通过30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在海内外学术界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卓越的、正在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的社会学学科形象。2011年,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的、由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Symonds)(USNEWS-QS)完成的全球400家一流大学各学科排名榜中,北京大学的社会学学科位居第22名,为中国大陆高校社会学学科中进入前50名的唯一高校社会学学科。这项评估的指标体系由“教师的学术声望”、“雇主评价”和“论文引用”三项指标构成,其内容并不一定很“客观”,但于其中反映的海内外同行及相关业界对我们北京大学社会学学科的良好印象却值得我们加以珍惜并努力维护。
  成绩应该肯定,但弱点也不能忽视。这虽属老生常谈,但仍需一再强调。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之最高学府的社会学系,我们现在的能力和地位与海内外同行和相关业界对我们的期待、与老一辈社会学家曾经达到过的高度,以及与我们自己确立的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很大的距离。我们培养了大量的社会学人才,但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国际化的程度和水平还很不够。我们敢于称自己为中国社会学人才培养的重镇,但却还不敢称自己为国际社会学人才培养的重镇。我们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学学科体系以及一批有一定原创意味的学术成果,但这些成果的有效性和学术影响还有待于海内外同行的认可。我们向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咨询和参与服务,但我们对政府决策和对社会实践的影响力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克服这些弱点,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是我们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全体师生员工今后一段时间里的重要任务。
  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要进一步提升自己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根据学科建设和社会实践的需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包括层次结构、学术人才和专业人才之间的比例、本国学生和海外学生的比例、全日制学生和在职学生的比例等)和课程结构,推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努力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社会学人才培养机构。
  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要进一步提升自己在学术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社会学学术研究机构。我们既要采取各种方式鼓励教师们在学术研究方面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向世界最高水平的学术成果看齐,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学术创新,同时也要鼓励教师们以踏踏实实的精神来做学问,要从学科前沿、自身基础和社会需要等角度出发,确定自己的长远研究计划,不受各种眼前的名利诱惑,不争一时一事之长短,抵挡住来自内外的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朝自己的学术目标前进。我们也要在师生中营造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一方面让教师们的学术潜力尽可能地得到自由发挥,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的学生从一进校门就能够领略到不同学术观点的风采,逐渐培养起一种具有高度包容精神的人格或心态,把蔡元培校长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费孝通先生倡导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境界化为现实。
  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也要进一步提升自己在社会服务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要学习兄弟院校的优秀经验,在做好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这两方面工作的同时,努力为政府、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高水平的研究、咨询和参与方面的服务,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应用研究、决策咨询机构,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做出我们应该做出的那一份贡献。
  社会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在北京大学(包括老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严复、李大钊、陈独秀、陶孟和、许德珩、吴文藻、雷洁琼、费孝通等老一代社会学家所形成的各种优秀社会学传统需要我们努力去加以继承、维护和发扬光大。社会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在当今中国社会也正在产生日益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急切地等待着社会学家去协助分析和解决。作为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和兄弟院校的同仁们一起,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学科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但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愿意付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