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教育部推出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作为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了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工作。我校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刘庆昌、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张沅分别在2003年、2006年荣获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刘庆昌 1963年8月出生,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主任,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及其青年工作委员会、甘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作物分会副秘书长,国际园艺学会会员,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生物技术育种岗位科学家,《作物学报》、《分子植物育种》、《作物杂志》编委等。
刘庆昌讲了十几年的《普通遗传学》,但现在每次上课,他仍然花很长的时间去备课。他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普通遗传学》课程,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抱残守缺,只会误人子弟。“讲课可不能马虎,不然对不起学生。再说,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发展的,不学习怎么行?”要把课真正讲好,他的体会是:作为老师,一定要真正读懂这门课,吃透它的内容体系、重点、知识点,并很好地把它们串起来,刻在脑子里;针对每门课的特点,应该怎样讲,要心里有数;同时,讲课的语言要准确、条理要清晰;讲基础课的人,不能脱离科研,必须以科研做基础,才能把课讲好。同时,课前课后多与同学沟通,征求他们对讲课的意见、看法,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对他的课,学生评价很高:“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特别投入,没有废话。”
●张沅 1943年1月出生,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分子数量遗传学与奶牛育种,长年主持全国奶牛遗传改良工作。现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和育种委员会主任、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府参事。先后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8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
不管是当年默默无闻的小讲师,还是后来堂堂的大教授,张沅从来不敢慢待一节课。他深有感触地说:“要讲好一门课程,没有三到五年的摸爬滚打是不行的”。刚回国时,张沅主讲本科生的生物统计学,他充满自信地走上了讲台。但几节课过后,学生反映他的课过于书本化,并不像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好。这使他深受触动,认识到要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只有渊博的学识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厚的实践成果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于是,他开始细心收集有关案例,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开始研究教学语言。
张沅说:“如果没有备好课,一站到学生面前肯定心虚,还谈什么教学效果?另外,科学在不断的进步,不认真备课怎么能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尽管有些课程可谓是烂熟于心了,但上课之前,无论多忙,他都要再看上几遍教案,补充一些新案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