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安徽大学 - 《安徽大学报》

完美背后的付出者

2013-04-30     浏览(73)     (0)

安徽大学运动会志愿者在田径场上默默付出,协助维持秩序,为运动员提供后勤服务,以及新闻记录工作。志愿者们以行动诠释了团结、友爱、奉献、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和积极心态。他们的努力,使得运动会顺利进行。


  2013年4月20日,伴随着各院系的欢呼声和呐喊声,安徽大学第五十一届运动会完美落下帷幕。而无论是在运动会的开始还是结束,运动场上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洒下了汗水,却没有收获掌声;他们四处奔波,却没有赢得呐喊。也许他们不像运动员那样备受瞩目,但他们同样为运动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就是我们可爱又可敬的志愿者。橙色的感动运动会第一天上午,青年志愿者协会的50名志愿者早早就来到了运动会场。他们穿着整齐统一的志愿者服装,个个精神抖擞,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他们所负责的活动项目中去。
  记者了解到,青年志愿者协会在运动会开始之前就已经分配好了志愿者的任务———他们不仅要帮助裁判员、老师维持秩序,防止旁观者扰乱运动员比赛,保障运动员的安全,还要负责搬运器材,捡垃圾等工作。
  2011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张凯华是这次志愿者活动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其实青协每年都会给运动会出50名志愿者,我们主要负责运动会内场的工作。我今年也已是第二次参加这个活动了,从去年的志愿者成员到今年的负责人,工作也更加繁琐复杂。虽然比较辛苦,但我仍然想要为运动会尽一份力。”
  运动会期间,那一抹橙色成了田径场上靓丽的风景。无论是跑道两旁,跳远、跳高场地还是运动会赛场的入口,都有他们忙碌奔波的身影。拿衣递水、搬运器材、清理内场、平沙坑……正是这些简单而又平凡的工作,诠释了他们“团结、友爱、奉献、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和当代青年服务他人的积极心态。
  “通过这次志愿者活动,我不仅提升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友谊和快乐。”2012级金融学的代茂兵微笑着说。张凯华也有同样感触:“我学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奉献的精神,现在看到垃圾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要把它捡起来。”
  用最大的耐心与热忱维持了比赛场地的秩序,保证了比赛的顺利进行。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员们用实际行动传递着青春的激情和志愿者的热情。白衣天使在田径场上,有一群身穿白色制服的人,他们的衣服后面印有红十字标示。这是由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学生组成的红十字会志愿者服务队。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却是面向全校,服务全校的。
  在采访期间,一个受伤的运动员被送了过来,膝盖、手上、腰上都是擦伤,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们立即迅速地给她清洗伤口,然后用棉签蘸酒精消毒,最后涂上碘酒,整个过程中动作十分娴熟。他们还不停地安慰受伤运动员,告诉他们如何注意保护自己。
  其中一名志愿者告诉记者:“我们的工作主要是站在跑道旁,看到有运动员跌倒或受伤就会过去,把他们扶到我们的服务区,给他们清理伤口。”
  记者了解到,他们每天比别人早到晚走。虽然很辛苦,但是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运动员才能及时的得到医疗救助。他们实实在在地向我们传递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后勤服务者在场内有志愿者辛勤的服务和帮助,在场外也有由各院系学生会组成的后勤组,他们给运动员提供各种后勤服务。送水、捶腿、保管物品等都在他们的工作范围内。
  另外,还有我校春晖社团的无私送水。考虑到运动会运动量大、需水量大的情况,春晖每年运动会都会开展“春晖送水”活动。他们在体育场的14个出口均设有自动饮水机,并提供了纸杯。而在其根据点处还提供了热水和咖啡,以备同学的不时之需。
  春晖负责人齐烨楠说:“由于今年运动会的天气比较冷,冷水的需求量不是很大,于是我们便同桔园食堂协商,从那打好热水提到运动场。”记者看到他们的服务场地内停着一辆三轮车,“那就是我们运水的车,有一次车胎爆了,我们又去修,那次运水过程很艰辛。”其中一名志愿者说。
  虽然天气很冷,但他们5点多就要起床工作,搭帐篷、运水。“运动会前几天,我们比较忙,因为要策划活动、出海报等,每天晚上很晚才睡,现在运动会期间已经好多了。看着同学们喝到水,我们所做的一切就都是值得的。”齐烨楠开心地说。兢兢业业的新闻工作者一支笔、一个本子或是一部相机、一台电脑,他们记录着运动会上发生的点滴。看台上的呐喊、运动员们的坚持、胜利的喜悦……看见了那些一会儿举着照相机,踮着脚尖,一会儿佝偻着腰几乎快要趴在地上的人了吗?他们就是我们辛勤的新闻工作者。为了及时记录和传递运动会的新闻,他们奔跑在运动场内或是进行着后期资料的整理、发布。
  2011级编辑出版专业的朱宇同学告诉记者:“我们真知网在运动会期间的主要工作就是微博直播这一块的活动,当然大家也会去采写一些新闻、拍照等。”这些新闻工作者也许不是最辛苦和最令人感动的,但他们却是最努力的。
  每一项活动的成功举办都离不开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他们是背后的付出者,是幕后的英雄,也是我们心中的榜样!(学生记者:罗诗婷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