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 - 《安徽大学报》
平凡中造就不平凡———记打破校运会女子五项全能记录者阚倩
安徽大学运动会中,阚倩以1806分打破校记录,她认为自己的成绩源于天赋和后天努力。她热爱田径,对田径队有归属感,期待在明年的运动会中参加径赛。虽然有遗憾,但她仍乐观面对未来。
没有百米冲刺运动员的爆发力,没有八百米运动员的耐力,也没有跳高运动员的轻盈,在各方面突出而不拔尖的她,却在安徽大学第五十一届运动会上以1806分的好成绩一举打破了女子五项全能的校记录,以平凡的姿态登上了那个最耀眼的颁奖台。
她是阚倩,一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王者。平凡与突出“如果每一个单项运动总分是100分,专攻某项的运动员水平可能都会达到90分以上,而我每一项都是在70,80分左右晃悠。”阚倩如此评价自己的成绩。但她认为自己的缺点也正是自己的优点所在:“很多人在某些单项上很厉害,但是我却是什么都会一点。”
教练因材施教地给她报名了女子五项全能,并在赛前给她每一项都制定了一个“冠军”指标———只要达到这些指标,冠军就不在话下了。阚倩刷新了校记录100多分,这对于原先目标只是得个第一名的她来说是个“意外的惊喜”:“我只是发挥了自己的实力而已,却没想到这么就把记录给破了。”
尽管自小就身体素质良好,但阚倩在进入大学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田径天赋。良驹遇伯乐,在大一的一次体育课上,她迅速而有力的投掷力被老师一眼相中,自此才真正开始了她的田径生涯。去年的校运会上,阚倩便在女子甲组铅球比赛中拔得头彩,今年更是以打破校记录的好成绩来验证了那句谚语———“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从院田径队到校田径队,再到如今的破校记录,一路走来,天赋加上后天指导让她的潜能一步步地被挖掘出来。她苦过,累过,但一路咬牙坚持着:“我们新闻传播学院的田径队真的要感谢三群人:特别重视体育的院领导老师们;善于发掘人才,因材施教的朱教练;还有每天在一起的队友。”
这一份份感情让阚倩坚持到现在。“我记得朱教练总是说,学习才是第一位。只要田径不冲突到自己的学习,我会一直站在体育场上为我们院挣分。”
热爱与归属面对自己的一项项荣誉,阚倩总喜欢归因于“我身体素质很好”。可再大的天赋并不一定能带来成就,后天的努力也必不可少。
“教练和队友都觉得我平时跑步的时候不拼尽全力,甚至有点懒散。其实我是怕自己一下子冲得太狠了,这样会特别得累。”
每晚回到寝室,阚倩总是躺在床上“累得睡不着”,想想训练的事,想想怎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到运动会卯足了劲跑,她在跑步项目中都比平时有所突破,为打破校记录埋下了种子。
热爱是对一切事物的原动力,“在田径队,教练总跟我们讲,田径队没有成绩不好的。我喜欢体育,喜欢田径,我希望我的同学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自己那份无畏,阚倩认为不仅单纯是一份热爱,也是对田径队精神的一种延续。
如今,阚倩已经习惯被学习与田径队填充的大学生活了。“当我闲下来,我也问我自己,除了田径队我还能去哪?”田径队对于阚倩的意义,是一个矛盾的存在———有时候会觉得如果没有参加田径队,也许有更多的时间去干更多想做的事情,可是在闲暇无助的时候,田径队却又是自己唯一的归属感所在。遗憾与未来运动会已经落下了帷幕。谈起今年的运动会,阚倩满足当中又带着一丝遗憾,一共拿下27分的她在单项铅球比赛中却因失误没有拿到名次。她大大咧咧地笑着说道:“真的蛮丢人的。”无论是破纪录还是没拿到名次,开朗的阚倩总是表现的很淡然。谈到今年得到的1800多元的奖金会怎么花时,她更是跟记者开玩笑说道:“我好像没生活费了。”
对于未来,阚倩已经做好了重新再出发的准备。“田赛不同于径赛,没有径赛那种冲向终点的观赏性。明年的运动会,我希望自己能参加一些径赛。”
平凡,开朗,率真,热爱田径,阚倩用自己的平凡造就了一个不平凡的自己。(学生记者: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