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 - 《德州学院报》
你必须非常努力 才能看起来毫不在意
作者:□连之月
透过写字楼的窗户俯瞰外景,北京三环上车流不息。人生也是一条单行道,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但只要努力前行,都能达到终点。就像有人说的, “一个骨子里牛逼闪闪的人,不管如何嘈杂的环境与险恶人流里,都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奔奔放放,风生水起。”
兴趣是前进路上最好的导师
大一开学不久,经过层层选拔,我成为校报记者团的一名记者,那时候心里既自豪又忐忑,自豪的是能够成为学校最具影响力之一的媒体的一份子,忐忑的是文笔并不突出的我真能胜任这项工作么。怀着复杂的心情,我开始了学生记者之旅。开始的那段日子充满了迷茫,总是找不到方向,工作不知从何入手。但通过多次参加策划讨论会,向老记者学习访谈和写作技巧,我的自信也一点点建立起来。那时候心里想,我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最富有热情的。课余时间几乎全用在了学生记者的工作上,也跟很多学生记者一样,有过晚上宿舍熄灯之后搬着小板凳到走廊上写稿子的经历。
记得有一次为了做好大型毕业招聘会的专题,我们几名记者伪装成毕业生在招聘会上四处投简历借机采访,我还侥幸参加了一次面试。那次的通讯稿时间紧任务重,当天晚上小组成员开会讨论写作思路并分配了任务,大家连夜赶稿,第二天便完成了组稿,最终我们的通讯 《择业就业成就事业梦想愿想实现理想》获得2008年山东省高校好新闻二等奖。随着经验的积累,我逐步驾驭了学生记者的工作,渐渐地也爱上了这份工作,这个团体。就这样,一路上我从记者、编辑到团长,一个小小的兴趣成为了我大学时代的主题词。回首那段经历,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我的写作能力,历练了我的协调组织能力,这些都成为我未来成长的小小的 “杀手锏”。
改变命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书
有人曾经说过 “对于穷人家孩子来说,改变命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书”。考研于我而言并没有多少纠结与悬念,早早地便成为了心底的一份坚持。我自认为是一个有很强的计划性和自觉性的人,大一开始便开始搜集各种考研信息,我绝不是从不逃课的乖学生,但是对于考研的课程,绝不轻易翘课。复习的那些日子,真的是苦极了。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为的是早早在自习室占个舒服的位子,中午就在桌子上趴着睡一觉,晚上一直学习到自习室关门被管理员赶出来才恋恋不舍地回去睡觉。凭着如此破釜沉舟发疯般地学习,我顺理成章地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
短短两年的研究生生活,我的专业学识进一步提升,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自身软硬件实力都明显增强。转眼又到了就业季,但找工作的进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丢出去几百份简历,大部分都是石沉大海,几经曲折终于在毕业之前拿到了几份意向,最终敲定了国内一家知名信用评级公司。
人生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
2011年正值债券市场异常火爆,拿到OFFER的第二周我便被公司紧急招去提前入职,那时候公司人手十分紧缺,工作量特别大,不言而喻,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
入职之后不久,我便开始独立承担项目,主攻化工行业。完成一个项目有三个关键环节———访谈企业高管、撰写报告和上会评审,最难的莫过于企业访谈。企业领导都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手,我稍微一个不留神就会被对方看透。年纪小,在工作中经常会让人产生非专业的疑虑,而事实上,那段时间缺乏行业知识积累的短板一直困扰着我,访谈中傻傻地向客户抛出漏老底儿的业余问题常常将气氛搞得十分尴尬。对此我无法选择逃避,办法总比困难的多。我开始认真学习能够搜集到的相关企业的评级报告、券商的行业研究报告,利用公司的数据库系统查阅整理大量资料,甚至重新学习化学方程式,真真切切地体验了一把上台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后来的一次尽职调查中,客户公司领导座谈结束后,在客户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生产基地,路上财务总监随意的一句话———“您以前是学化工的吧,提问相当专业……”,让我精神为之一振。就这样,我逐步摆脱了业余选手的身份,厚积而薄发,也藉此顺利成长为行业组长。
工作中有些不足是能够弥补的,比如知识的欠缺,而有些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比如文字驾驭能力和管理能力,受益于校报记者的经历。相比大部分人,这些方面我具备明显的优势,也迅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重视,承担了更多的工作,也获得了更多的表现机会。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工作两年多了,在遍布名校硕士、博士的分析师队伍中,我已经脱颖而出,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普通分析师到部门管理岗位的层层蜕变。
回顾过去,总是感慨万千。兴趣,让我变得与众不同;知识,让我拥有了拼搏的资本。我相信,机会总会青睐有准备的人。如今的我仍然离成功很远,但我已整装待发。我很清楚,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作者系2010届经济管理学院毕业生,现任北京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