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7岁的卡瑞纳·益燕·托爱在西雅图机场挥手告别父母,独自踏上了美国飞往中国的航班,开始了一段在烟台大学求学的经历。中国,这个她从小就熟知的名词;中国,这个多次在梦里召唤她的地方,现在她终于踏上了这片土地。“在中国的这一年,是我最好的十八岁成人礼物,我不会忘记。”有着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益燕,说话时脸上始终带着笑容,她用自信和乐观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中国是我的根
益燕出生在中国,在她两个月大的时被一对美国夫妇收养,从此便离开中国去了西雅图。益燕的父亲是城市规划师,母亲是家庭心理医生,在益燕的印象中,父亲总是特别严厉,可能是因为职业的关系,父亲做事特别严谨,不允许有丝毫差错的出现。和父亲相比,母亲则更加温柔,乖巧懂事的益燕也成了妈妈的“小棉袄”。当然,小益燕也有调皮的时候,做错事的她也会可怜巴巴地望着父母,嗲嗲地喊一声“daddy,mommy”,即便如此,也免不了受到不准出去玩的惩罚。
从小到大,只要是益燕喜欢的事,父母都会全力支持。“我很喜欢画画,妈妈也很高兴,就让我跟老师学习。”提起自己的父母,益燕脸上洋溢的尽是甜甜的笑容:“I really love them and it is my luck to meet them”。虽从小在美国长大,但益燕从来没有忘记自己身上有着正宗的中国血脉。奥运会上,当中国选手夺冠时,她会兴奋地欢呼;当提到中国的“中秋节”时,她会开心地给身边的人描述月饼有多么得美味。
“从小,父母就告诉我,我是中国人,小时候,妈妈就请中国老师教我汉语,汉语学起来很有意思,我来中国交流学习汉语也是父母支持的。”
烟台让我有家的感觉
去年九月份,益燕来到了中国,第一次踏上只在梦里出现过的故土,她既兴奋又紧张,“这里的人好多啊,但西雅图和烟台都是临海城市,它常常让我有种家的感觉。”
虽说烟台给了益燕家的感觉,但初到陌生环境,她难免有些不适应,“刚到学校时,我有两三个晚上都失眠,这是自己第一次一个人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但很快,活泼的她就跟同学打成了一片,学习生活开始步入正轨,“虽然这里的饭菜跟美国差别很大,但是很好吃,我最喜欢米饭和红烧茄子,很美味。”
同别的留学生不一样,益燕的舍友是烟大外国语学院的一名中国学生,一年多的相处让两人变成了无话不谈的闺蜜,“她教我中文,我教她英语,我们互相学习,平时在宿舍里交流,都是我尽量说汉语,她说英语。”此外,益燕还有两个关系很好的中国朋友,“他们带我去烟大市场搜罗好吃的,带我去看学校的运动会,前几天还带我看了一场毕业生晚会。”谈到这些好朋友,益燕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当问及为什么要来中国学中文的时候,益燕特别自然地用汉语说道,“因为我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骨子里的中国血统,汉语的学习对于益燕来说并不难。但中美文化的差异,让习惯了美式课堂环境和师生的频频互动的益燕,还不太适应中国的教学模式,“刚上课时,我发现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下面记,互动很少。后来发现,只要学生主动去交流,老师是很欢迎的。”
我爱这里的风景
谈到爱好,益燕说自己喜欢读书,喜欢画画,喜欢政治,喜欢学习语言,最爱旅游。趁着寒假的时间,她和同学游遍了大半个中国,北京、上海、哈尔滨、苏杭、南昌、武汉、黄山、张家界、桂林、广州、香港、中山、三亚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美丽的三亚让她联想到夏威夷,而上海、武汉和杭州则被她定义为她理想中工作、成家和退休养老的地方,“上海很大,武汉小吃很多,杭州很美。”
每一次的出行,益燕总能收获很多中国朋友和一些“有趣”的经历。“大家都对我很友好,教我学方言,跟我讲当地的风土人情,带我搜寻各种小吃。旅游,给了我认识中国朋友,领略祖国河山的好机会。”
虽然旅游很美好,却也有不少“坎坷”,本应做大巴去北京,益燕却阴差阳错地坐到了天津,最后几经周折才买到前往北京的票,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让她“津津乐道”。而坐摩的的去宾馆的经历则让她大呼过瘾,益燕一边用手摆出开摩托的姿势,一边用嘴模仿摩托车发动的声音。益燕对她还没去过的大理、成都、西安、丽江念念不忘,“这四个地方我都没去过,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还有一周益燕就要结束交流学习返回美国了,但她还是那样迷恋这里的风景,这里的朋友,这里的美食,这里的一切。就像《北京遇上西雅图》,烟台也有个名叫益燕的西雅图女孩曾经来过。
董欣 李静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