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追梦之旅

———记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谢尚平教授

作者:曲静,郑小童    
2013-09-13     浏览(29)     (0)




  他是一位执着追求的科学家,三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海洋气候学研究上。
  他是一位饮誉业界的优秀学者,已在《Science》、《Nature》等世界级顶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
  他是一位科研路上不断追梦的人,创造着人生一个又一个“第一”……他,就是我校首位入选国家 “千人计划”的谢尚平教授。
  说起谢尚平,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是一个热点人物,我们常常会在报纸、网站的新闻头条中读到他的名字;陌生的是,虽在同一个校园,却鲜有机会一睹风采。这,更增添了他的一份神秘感,也更迫切地让我们急于走近他,了解他。

    认准目标勤奋攀越

    1981年,刚满17岁的谢尚平在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系学习海洋学,之后他被公派到日本东北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6年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学术根基,并在海洋气象学研究上进入角色。如果说在日本的求学经历是谢尚平事业的前奏乐章,那么真正让他脱颖而出的,更多的则要归功于他在美国做博士后的工作。1991年至1993年,谢尚平首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著名气候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费兰德教授从事博士后工作。凭着对科学问题的悟性和对研究课题的洞察力,在费兰德教授指导下,不满30岁的谢尚平取得了他年轻时最重要的科研成就———提出了关于大气海洋在南北方向相互作用的新理论,发现了风速、海面蒸发及温度之间的正反馈作用,成功地揭开了气候对称轴的千古之谜。他还进一步论证了这种气候不对称对厄尔尼诺等气候异常现象的影响。正是这一研究成果,使谢尚平在2002年获颁日本气象学会最高学术大奖———学会奖。同时,他也是在该学会奖49年历史上的第一位非日籍获奖者。
  1993年至1994年,谢尚平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任助理研究员。这一期博士后,他的主要合作者则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华莱士教授。华莱士教授从事科研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深入浅出,把很复杂的科学现象用很简单的原理和方法表现出来,这对谢尚平的研究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谢尚平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属于理论研究,但在他的文章中你很少看到大段的公式推导,或者很复杂、晦涩的模型设计,只要是对这个专业有一定研究背景的人都能读懂。正是这3年宝贵的博士后工作经历,让谢尚平实现了从一名普通的科学工作者到具有世界视野的科学家的完美蜕变。

    赤子报国情未已

    谢尚平虽身居异国他乡,但他时刻关注着祖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尤其关注海洋科学的发展。他看到,国家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大,各行各业的技术革新一日千里,而海洋气候学领域的研究却相对落后。他总想着,什么时候能为祖国、为母校做点什么。1996年,谢尚平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访问学者回到母校短期工作,从那之后他几乎每年都抽空回国,在大学、科研单位访问讲学,组织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除了母校,谢尚平还多次访问中科院大气物理所、海洋所、中国气象科学院等单位,并帮助近20名国内学者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