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图片新闻

2013-06-24     浏览(68)     (0)

中国人民大学通过搭建研究基础平台,开展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等项目,推出中国发展指数研究(RCDI),以及宏观经济论坛,加强平台建设,扶植创新团队,培育学术带头人,并推出高水平成果。通过学科与学科之间、决策部门与大学智库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合作互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显示了人大智库建设的路径。中国发展指数在实证性研究支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上接第一版)今被称为“三大发布”,与“三大报告”并举为中国人民大学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品牌。这些具有鲜明显示度的拳头产品旨在“响亮地发出人大声音”。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发展指数(RCDI)首度发布,多个省市发改委当即来电咨询,日本共同社等海外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几年来,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先后对RCDI报告作出批示。
  相对于为人熟知的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RCDI的指标体系注重“综合评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对此,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指出,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需要有科学的、时代的理论作为指导和支撑,需要有相伴而生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评价指标来配合校正,中国发展指数适逢其时。
  “我们的研究机构应该学习先进经验,但完全用西方价值标准指导中国的政策研究,长此以往,负面影响是很可怕的。”经济学院教授黄卫平长期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他认为,中国的智库应有自己的核心价值思想。
  黄卫平教授曾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据统计,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共有11人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居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前列。其中,法学院教授王利明是唯一应邀讲课两次的学者。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物权法》。作为主要起草者之一,王利明教授与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见证了《物权法》的成长过程。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广泛参与了我国的民商立法及司法活动,很多研究人员直接参与了《合同法》、《公司法》、《著作权法》等重要民商法律的起草工作。
  “大学智库要致力于影响政策和舆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陈雨露校长指出,其影响力应辐射到决策者、社会大众与国内、国际四个维度。
  2011年4月6日,中美宏观经济圆桌论坛在美国举行。此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英文版已由拥有160年历史的麦格劳—希尔公司向全球发行。
  今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会上举办“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分论坛。这是博鳌论坛历史上首次由中国高校承办分论坛,也是首次列入公共外交议题。
  创新机制实现长期效应作为中国宏观经济论坛骨干力量,青年教授刘元春如今已为学界和媒体熟知。从教授到研究生,宏观经济课题组汇聚了数十名科研人员,并邀请校外资深学者参与研讨。多家金融机构参与其中,提供资金支持并作为投资决策重要参考。近年,论坛主办方还与美国耶鲁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开展合作研究与资源共享。
  通过学科与学科之间、决策部门与大学智库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合作互动,加强平台建设,扶植创新团队,培育学术带头人,推出高水平成果,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显示了人大智库建设的路径。
  中国发展指数研究(RCDI)即产生于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这个“研究基础平台”。“我校学术品牌的形成都具有长期性、基于数据、团队攻关几个特点。”冯惠玲常务副校长说,搭建研究基础平台是学校科研发展规划的重点。
  自2009年3月成立以来,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已经建成大规模、成体系、全国性、全方位、多层次、连续性的学术性自主调查数据采集体系,开展了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等多个项目。以CGSS数据为基础,建成“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调查数据库”向社会开放使用。凭借CGSS项目,中国人民大学被全球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数据采集合作组织ISSP接纳为代表中国的成员单位。
  “长期以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以思辨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性研究支持。”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副教授王卫东介绍,中心以实证数据支撑和驱动人大智库建设,核心工作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与数据开发,核心成员来自各个院系,具有不同学科背景。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提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八项措施,推动协同创新。2012年,学校牵头组建“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等协同创新中心。聚焦于国家战略发展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定位于“以监测、预警、评估、预测、咨询为主线,构建智库运行基础;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转变为基础,提升智库咨政能力;以创新组织模式为保障,提高智库运行效率”。
  “面向未来,我们将以人大人的学术追求和探索精神,更加注重将学科理论优势与宏观决策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实现咨政育人、协同创新的重要功能,充分发挥服务国家和建设的作用,为党和国家实现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决策参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供给正能量。”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在新一期宏观经济论坛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