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报》

明日卓越医生初长成 创新教学改革显成效

———写在医学院首届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毕业之际

2013-07-01     浏览(72)     (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八年制医学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该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性培养,并突出整体性和国际性。首批八年制学生即将毕业,医学院也期待着见证他们的成功,以及中国医学教育探索之路的继续前进。


  2005年7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文同意上海交通大学成为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试办学校,并自当年秋季开始招生。由于当年高校招生计划编制工作和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已经结束,又恰逢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交大医学院首批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以下简称“临八”)学生是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所招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及上海交通大学招收的生农医药平台学生中进行二次选拔的,通过严格的面试遴选,共有57名学生进入“临八”进行学习。
  宗瑜至今还记得8年前的那场面试,老师问她想做什么医生时,她说要做个“外科大夫”,小丫头懵懵懂懂立下的志向,成了支撑她八年医路坚持的力量,“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并不一定是你想要的东西。”宗瑜放弃了很多,从一而终地坚持着自己的“外科大夫”梦。
  八年制医学教育是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医学院在办学的实践过程中教育理念日臻完善,教育目标日益清晰,教育方法日渐丰富,教育成效日趋显现。正是有了这批优秀的学生,八年来医学院在培养更卓越的“明日医生”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学生培养突出实践性
  医学院在设立该专业之初就确认了培养目标: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基础宽、能力强、具有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而具体到临床能力更是提出“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对急、难、重症疾病能进行初步处理”。医学院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临床实践,并充分发挥附属医院教学床位多、临床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在临床轮转实习和二级学科培训中都是坚定培养目标和考核力度,特别是把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方法全面推广应用,保证了每个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
  黄啸君回忆起实习阶段和OSCE时,不无感叹:“只有实践之后才发现曾经自以为烂熟于心的知识在临床面前还是显得如此单薄,实际遇到的问题远远超越了书本所教授的内容,于是再学习,再钻研,这时候我们不再有抱怨,只希望能读得更多,学得更多。”
  医学院在做医学教育顶层设计时就提出了“早期接触临床”的概念,自2006年在首批“临八”学生中开始实践,并逐渐推广至其他专业。吕婷至今还记得早期接触临床项目,在初入大学时就得以进入医院,跟着医生查房、进手术室观察,当时亲眼目睹了一台心脏直视手术,这给她留下了“用技术拯救生命”的直观体验,如今她已经选择了心内科作为自己的专业。
  学生培养突出创新性
  “复合型高层次的医学人才”理应承担起医学创新的重任,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显然不足以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自2007年起,医学院在“临八”学生中全面实践PBL(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PBL教学方法以疾病问题为基础,7-8名学生和2名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学习小组,学生们根据教师撰写的案例,确定学习目标,然后开展资料收集、研究讨论等工作,学生成了学习的“主角”,自主查新、自主探究,最终通过团队讨论,达成共识,并自制病例分析“机制图”解决问题、说明问题。
  陆秉玮在回忆被称为“类高三”甚至“超高三”的八年学习生活时,感慨道:“医学切忌死记硬背,所有的知识都要融会贯通,毕竟人体是一个整体,可以宏观看也可以微观循。”PBL的教学模式虽看似增加了八年制医学生本就较重的学习负担,但却在本质上为他们今后诊断思路的形成、治疗策略的制定、综合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们能在早期就真正将课本上的知识用于模拟的治病救人病例中。
  随即RBL(探究为基础)、CBL(临床案例教学)等更多强调学生自主参与,激发学生创新活力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其成效也日益得到肯定。这些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的创新的教学模式也逐渐在各专业中应用,日趋成熟。
  学生培养突出整体性
  为适应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院充分认识到在医学生的培养中也要打破传统的医学教学的普通基础-医学基础-医学专业的分段教学方式,采取前后期整合、淡化学科界限,开展融形态和功能、基础和临床为一体的立体式教学,使学生对人体的正常生理结构、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一个整体的概念,目的是为了让医学生完整地看待疾病、看待病人,这就是Integration(课程整合)的提出。此外,医学院对学生的考核也突出了整体性,Evaluation(综合评价)强调知识(包括普遍知识与专业知识)、能力(包括临床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卫生管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素质(包括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科学精神、临床决策和群体健康意识)的全面发展。由此,医学院PRICE教学理念的顶层设计也得以完善。
  “我充分意识到,之前在基础医学院学到的临床理论是手中的枪,而在临床的真刀实枪的历练中所收获的,无论是学术知识、人问素养、学习能力、科学理念、批判思维,还是临床经验、操作技能,都是枪中的子弹,少了任何一样都无法穿上这身沉重的白大衣。”陆秉玮用亲身的临床实践和经历肯定了PRICE教学理念。
  学生培养突出国际性
  医学院有着深厚的国际文化背景,近年来在创建一流的过程中更是重视国际化,在医学生的教育中同样强调国际化视野的重要性。医学院与国外多所大学也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目前2005级“临八”学生中就有3名在密歇根大学修读PhD学位。除此之外,短期的海外游学成为了学生增长见识、开拓视野、锻炼能力的新途径,目前本科生阶段参加海外项目的人数超过在校学生总人数的40%,这个比例在八年制学生中更高。
  曾赴悉尼大学医学院进行短期交流学习的黄啸君谈及这一经历时说道:“全新的教授方式和互动的参与形式让我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回国后,我始终保持着在澳洲的学习习惯,积极地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
  包括海外游学项目在内,国际化办学思路也渗透到了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医学大家走进医学院的大门讲学,越来越多的海外优秀人才被引进到医学院工作。
  学生培养突出社会性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每个进入医学院校的学生都牢记的医学生誓言,为医者最重要的是敬畏生命、抱持爱心,因此医学人文教育以及医生职业精神培养从新生报到的那一刻就开始了。首批八年制学生是通过面试选拔的,他们无一例外地都被问了“为什么学医”的问题,而在其后的培养中,医学人文教育也始终围绕着“妙术仁心”展开,《医学人生》、《懿德讲坛》、《大医时间》、《医学与名画》、《医学与心理》等品牌讲座应运而生。除了各类人文艺术课程、讲座之外,课堂还延伸向了社会。医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艾滋病同伴教育协会、临终关怀生命协会、“山山圆梦”义工社等公益类社团、每年暑期的近百个紧密关切社会需求的实践课题、2007年特奥会、2010年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者,医学生在素质拓展、志愿奉献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也更了解了医学生的使命和责任。
  多年来,很多活跃在社会实践和投身于志愿者工作中的医学生,他们从医学人文教育中汲取精神养分,从医学实践中体验真正的悲喜人生,从“纯学生”时代走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施展着他们的才华,奉献着他们最初的热情,也践行着他们最初的誓言。
  八年时间倏忽而过,从十七八岁进入校园,首届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的学生在这里度过了青春正盛的八年,如今他们即将开启医学人生的正式旅程,医学院也在医学教育改革的旅程中踏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医学院副院长黄钢说:“我们希望见证他们的成功,见证他们一步步成长为明日卓越的医生,而他们的成功也必将鼓舞我们在中国医学教育探索之路上继续前进。”
  博极医源筑梦想,精勤不倦谱新篇,在首届八年制学生毕业之际,期待医学界更美好的明天!
·杨静 陈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