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北京遇上西雅图》——开启中国爱情电影类型片

2013-05-05     浏览(12)     (0)

    作者:李晗

    前几天,一个编剧朋友跟我讲了一段趣闻,说的是他在影院看《北京遇到西雅图》的时候,旁边坐着一位曼妙的女性。起初大家和平相处毫无特殊之处,后来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个姑娘先是小声抽泣,而后就掩面逃出影院。而她的座位上则留下了一堆擦过眼泪和鼻涕的纸巾。我的这位朋友也算是见多识广,但偏偏在影院中赶上这样一个内心柔软不能自已的人还算是头一遭。于是,说起来也绘声绘色,说完还不忘加上一句,“你看,如果这个电影不能打动人,又是什么力量让她花了钱却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把电影看完呢?”
    仔细想想,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单单看《北京遇上西雅图》超亿元的票房收入,就知道这部电影肯定在某些方面能够吸引观众。那么吸引的点又在何处呢?我认为可以有如下几点。
    首先,导演薛晓璐的影响力。熟悉薛晓璐的人可能都知道,几年前她曾经拍出过一部口碑非常好的小成本文艺片《海洋天堂》。这部关注自闭人群的电影,一经上映就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认可。而通过这部电影,主演文章也走出了偶像的光环,转身为真正的实力派明星。探寻薛晓璐的创作背景,还得归溯于她当年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纪录片的经历。那些年刚刚从国外镀金回国的薛晓璐还是对她在电影学院学到的创作技巧更加感兴趣,于是开始了纪录片创作。在作为纪录片导演的几年中,薛晓璐对弱势群体有了深刻的了解,于是《海洋天堂》成为众多导演处女座中比较成功的一部。这为薛晓璐之后进行商业片创作打下了很好的观众基础。
    其次,《北京遇上西雅图》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且较为典型的爱情类型片。我们知道,美国电影之所以在全世界风行无敌,原因与类型片是分不开。美国电影为了能够保证投资回报,通常会把电影打包为各种类型。类型片的特点是,一旦你知道它的类别,就清楚的了解整个故事的大致脉络,主角的性格等等。类型片的这一特点曾经被法国的很多电影导演所质疑,他们认为,观众走进电影院是要看到生活流而非简单的叙事流的。但是,法国电影学者的言论似乎改变不了全世界钟爱好莱坞电影的热潮。因为,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电影始终只是抱着爆米花时的一种消遣。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从80年代开始,电影一直带有一种创作的无力感。即导演们既不信任类型片,也没有过多的创作动力。这让国产电影一度极度低迷,票房业绩也十分不理想。2002年,电影《英雄》为国产电影商业化进程开了一个好头。不过,大成本的投入与类型片创作还是两个范畴的事情。2013年初的一部《泰囧》开始让大家重新思考类型片的得失。有评论家盛赞《北京遇上西雅图》,说它开启了国内爱情类型片的先河。因为首先在这个爱情故事里面,有两个都有着性格缺陷需要拯救的男女主角,其次两个人在相识相爱的过程中还遭受了两次重大的挫折,最后两个人找回自我重新建立了感情的联系。在好莱坞编剧理论中,男女主角通过互相完成精神上的拯救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而这正是爱情类型片的精髓。
    再次,汤唯、吴秀波的明星效应。《北京遇上西雅图》刚刚上映的那几天,我的一个影评人朋友曾经对汤唯是这样评价的,他认为整体故事非常流畅,汤唯的表演也有所突破。不过整部电影看下来却觉得她不怎么太会演戏了。从驾驭喜剧的能力上来说,汤唯和吴秀波确实是差强人意。如果从类型片的角度上来看,这部爱情片中爱情的成分因为表演上的不流畅而从一开始就淡化成为了一种亲情。这样这部类型片少了些本来应有的青春气息。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在类型片稀缺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又有哪位明星能够担得起类型片的某种风格呢?黄渤算是一个,恐怕也只有一个。
    最后,我们不得不说《北京遇上西雅图》关注的话题是十分夺人眼球的。从赴美产子到小三再到同性恋,各个话题都是当下热点。尽管在电影中,导演并没有对任何一个问题尽心展开,但在走进影院之前,这些标题却足够醒目足够抓人。与其说,电影用来表现这些话题,不如说这些话题把整部电影首先架在了一个足够显眼的位置。这种编剧思路就是非常值得其他商业电影导演学习的。
    在当下中国电影的小环境中,《北京遇上西雅图》只能算是中等之作,但它对于中国式的爱情类型片来说无疑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它为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