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 - 《江苏大学报》
最 美 的 光
——记我校关工委赵文华老师
作者:关公伟
赵文华老师在退休后一直默默奉献,帮助学生们捐赠衣物书籍,整理捐赠的物品,关心贫困学生小马和小刘的成长,至今仍在资助小尹。赵老师的事迹令人感动,她就是最美的光。
也许大凡那些为他人生命带去温暖和阳光,滋润了他人半个灵魂的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有多么伟大,只是会平淡的说一句“力所能及的事,这没什么的。”赵文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拥有着博大的爱却一直默默无私奉献着自己的爱的人。
赵文华1997年从我校机电总厂退休,退休后就在学校的关工委办公室工作,当时的关工委老师较少,工作比较繁重,不时就会有老师、同学们来捐赠或拿取衣物书籍,赵老师每天都认真地做着相关的记录,日期、专业、姓名……,每一样都写得工整、仔细。满满两大屋子的衣物棉被需要不时整理,定期拿到室外晾晒,捐赠的书籍需要分类整理……赵文华老师就是这样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与热。每每问及这样每天忙着家务、接送孙子,还要在关工委上班,累不累?老师就朝我们笑笑说:“能为学生,为学校,为社会再做些什么,哪里会觉得累,只会很开心。”
帮助他人是快乐幸福的,赵文华的爱就像光一样洒在每一个她帮扶过的学生的心里。2005年11月在学校开展的结对资助孤儿“给我一个家”活动中,赵文华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小马结识,这位来自湘西农村的孤儿求学之路一波三折,几度面临失学。初二时,年仅15岁的他不得已中断学业去餐馆打工。爷爷忍痛卖掉了耕牛,才使他得以继续高中的学业。暑假里,他去广州叔叔那打工,在建筑工地抬砖头、扛水泥,从早上5点干到晚上7点,每天40元工钱。他在学校担任公寓巡视员、督察员,到校外的饭店做服务员、家教、发传单,最多时干了三四份兼职……每逢周末赵老师就会叫他到家去吃饭,细心的赵老师还会让他带上自己的朋友一起到家里欢度周末,让他时刻感受家一般的温暖。赵文华说:“其实,他刚来那一会挺自卑的,觉得自己是一个孤儿,在人面前抬不起头。我当时经常开导他,鼓励他,慢慢地他也就变得自信了,也很活泼了。”让赵老师很欣慰的是,“他现在有出息了,在广东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也结婚了。这孩子真的有良心,也很孝顺。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总是会带点儿礼物过来看我。要不就是打个电话问候问候。每次我都很感动。”赵老师一提起自己曾经结识的孩子们就特别激动,有着分享不完的故事。
后来,赵文华结识了材料学院的学生小刘,“这个小姑娘,不像小马那样开朗、乐观,是个十分内向的,自卑的女孩。” 赵老师很是心疼这个孤苦无依的学生,时刻给她关心,给她帮助。赵老师说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真的是很好,拿了两次最高奖学金,最后考到上海的一所大学读了硕士。那种无关血脉的温情,就是这样绵延流长,紧密了两个生命,两个世界。
至今,赵文华老师还是在默默地资助着财经学院大三的学生小尹,这位来自苏北灌云县的女孩从小就是由姑姑带大,寒假在表姐的水产店帮忙,每天早晨四点就要赶去开店准备水产品,每个周末她都要去校外打工做兼职,在赵文华的眼里,小尹是一个很善良的女孩,平日里没课的时候就会到家里与赵老师一起聊天吃饭,陪赵老师的孙子玩耍,其乐融融。
赵文华一直关注着这些曾经待如家人般的孩子们的成长,虽然这些孩子已经走出校门踏上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但她依然会通过电话相互联系、问候,帮助孩子们解决心理上遇到的困扰,生活上的抉择。每当提到这群孩子们,赵文华脸上总是洋溢着无比骄傲自豪的笑容,是的,这就是她的孩子们,每一个母亲都会为自己的子女们的每一点滴成长而骄傲。
最美的光,是永恒的,她不会是那么的夺目,那么的刺眼。她只会静悄悄地射进人们的心,从心的根部给予光热,温暖整个心房。赵文华老师就是那束最美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