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张福锁团队在《自然》发表研究论文

“揪出”我国30年来氮沉降“元凶”

作者:何志勇    
2013-03-10     浏览(80)     (0)

资环学院教授刘学军等揭示了过去30年来我国氮沉降动态及其与人为活性氮排放的关系,研究发现中东部地区氮素沉降量已高于北美任何地区,并提出了实现减排的主要立足点。


  本报讯 资环学院教授刘学军、张福锁等通过研究,系统揭示了过去30年(1980~2010)来我国氮沉降动态及其与人为活性氮排放的关系,被媒体称为“揪出”了我国30年来氮沉降“元凶”。这一成果发表于2月2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
  氮素沉降是指大气中活性氮化合物通过降雨、降尘等途径降落到地表的过程。农田施肥不合理、养殖场畜禽粪便管理不佳、燃煤、汽车尾气排放等,都会增加人为活性氮向大气的排放。这些气体及通过次生反应形成的气溶胶/细颗粒物 (如PM2.5),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或大气污染。同时,从大气沉降到陆地和水生态系统的活性氮数量和形态,也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性。
  研究表明,中国氮素沉降的增加主要受氮肥、畜牧业等农业源和工业、交通源等非农业源活性氮排放的影响。目前主要来自农业源氨排放的铵态氮沉降是氮素沉降的主体,占总沉降量的2/3左右;而以来自非农业源(化石能源燃烧)氮氧化物排放为主的硝态氮沉降约占总沉降量的1/3,而在上世纪80年代为1/6,说明来自非农业源的排放增速更快。
  张福锁研究小组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启动大气氮素沉降研究,构建了中国氮素沉降通量及相关参数的大样本数据库。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人口相对密集和农业集约化程度更高的中东部地区(尤其是华北平原),其氮素沉降量已高于北美任何地区,与西欧上世纪80年代氮沉降高峰时的数量相当。
  该研究提出,实现氮肥和畜牧业等农业源氨的减排,是当前中国控制氮素沉降的主要立足点。同时,大幅度减少各种化石能源等非农业源活性氮的排放已越来越迫切。(何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