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道路,实现从“学院”到“大学”的实质性转变,是当前面临的新目标和新任务。作为基层教学单位,我们需要进一步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尊重专业教育教学的特殊要求,严格控制专业招生规模。
我院所属三个专业的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专业有着显著的差异。课堂教学方式具有引导性、创造性,是一种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专业教师需要依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因材施教;专业学生应具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自主思考和探索。为此,应根据专业教学特征,积极探索灵活多样、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只有尊重专业教学规律,大胆改革,才能破旧立新,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把握形势,抓住机遇,统一认识,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
调动一线基层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上下合力,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一个着力点。围绕这个着力点,重在加强政策引导,强化 “课堂是每位教师的第一岗位、教学是每位教师的第一职责,45分钟是每位教师的全部范围”的意识和理念;不断改善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氛围,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引导教师合理分配教学与科研时间。
激发基层组织活力,提供教师开展教研、科研的必要条件。
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突出学科特色,建构合理的专业教学组织体系,提供必要的教研科研条件,激发基层学术组织活力,引导专业教师全员参与教研教学活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根据我院各学科专业特点,借鉴相关兄弟院校经验,将研究建立学院教学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组(专业负责人)--系主任—年级组长—课程负责人(课程组)的五层次教学组织体系。同时,采取相关激励政策,有效整合学校有限的资源,激发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不断完善专业教育体系。
通过多年的建设,我院所属多专业一、二年级专业基础教育统一平台和“2+3”专业培养模式已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将继续强化“2+3”专业教育基础平台建设;以专业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不断规范本科教学过程和秩序;有效推进质量工程建设,重点促进现有国家级、省级各类质量工程建设出成效;探索并开展灵活多样、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尝试邀请省内知名设计院(所)参与或独立承担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任务等。
采取多元化师资水平提升模式,改进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和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应采取 “引进来、送出去、请进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对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工作;针对学科专业特点,安排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学习交流访问;邀请知名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来校开设课程或工作室。
营造适合专业特征的学习环境,搭建多样化实践教学平台。
营造独具专业特色的院馆环境,构筑多样化实践教学平台,强化专业工程实践教育,是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通过联合各高水平设计院 (所)、管理机构,建立校内校外多样化实践教学基地,设立教授工作室、著名设计师工作室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多种选择,激励学生参加专业竞赛活动。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的实施主体,学校需要建立自己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才能真正建成一所高水平有特色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