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报》

弘扬交大精神和文化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丁惠民

2008-06-23     浏览(628)     (1)

上海交通大学应恢复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恢复大学语文必修课,举办国文大会和英文大会等文化活动,吸纳文科大师级人才,健全文科学科设置。学校可编纂、拍摄校史人物传记片或电视剧,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我们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已经走过了112年的光辉历程。伴随着近代以来中国的各个历史阶段,学校从创立到不断发展完善,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级各类的优秀人才,创造了无数项在各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究其原由,除了交大比其它学校具有更优越的办学条件,还在于交大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扬光大的一种人文精神,也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交大精神和文化。丘吉尔说过:“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文化与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文化与精神也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关键所在。
  从清末洋务派人物盛宣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办学宗旨创办南洋公学,到国学大师唐文治主政交大,倡导“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老交大贯彻的是一条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思想体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培养人才的教育方式,即以宽厚的人文与科学知识为基础,导之以专业的工程技术知识,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即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严格的科学精神。以交大人引以为豪的江泽民、钱学森等学长为例,他们不但是管理或科技等领域卓绝的领导者和专家,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也很深,这与他们在母校时受到的综合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麓分手,在山顶相遇。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其实在许多地方是互相贯通、互相促进的。
  毋庸讳言,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国内局势,我国的高等教育受到极左路线的严重干扰。而盛极一时的上海交大经由1952年的院系调整以及1956年的主体西迁等,元气大伤,一度成为整体实力不能与清华等院校相比的单纯的工科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交大与国内其它理工科大学一样,过于强化专业教育,取消了大学语文(即国文)课,弱化了对学生的文化艺术教育。这种看似优化专业教育,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尤其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教育熏陶,其实是违背教育规律,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这些情况有所改变,但是总体来说,力度还不够大。2005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先生时,钱老深有感触地指出,现在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他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这是老学长对现时忽视人文教育的理工科教育现状的弊端一针见血的批评,也为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有鉴于此,窃以为,恢复老交大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为提升交大的精神和文化,笔者建议学校有关方面似应考虑下列几个方面: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文理基础课程体系为核心的通识教育,以夯筑宽厚学养,塑造完善人格。恢复理工科等非文科类学生的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使学生从祖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经典中汲取人文素养,陶冶情操,同时提高学生的中文写作和逻辑思维能力(本人为此曾写过一篇题为《理工科大学生的语文教学之我见》的文章,可参见2006年1月2日的《上海交大报》)。学校拟恢复老交大一年一度举办的国文大会和英文大会(或曰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建立文艺社团,出版学生编辑的文学刊物,以活跃学生的文化活动。
  二、交大的悠久历史本身就是一座具有深厚人文资源的富矿。从交大的创建人到历代有作为的校长,于国家危亡之时励精图治、艰苦办学,带领学校师生员工创造了“东方MIT”的辉煌。期间吸纳了一大批有名望的社会精英和科学大师来校执教,如蔡元培、福开森、胡敦复、钟兆琳、朱物华等,他们的严谨治学和为人风范的事迹可谓师道楷模。至于交大杰出的校友和学生更是灿若繁星,可以大书特书者不计其数。老交大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民主堡垒”,一代英豪穆汉祥、史霄雯等先烈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近年来,学校编纂、出版了不少回顾交大历史及其人物的图书。我认为可以将这些书本上平面化的“正史”,通过拍摄DV或电视剧的方式,让交大的历史和人物形象生动地鲜活起来,这不仅可让交大的师生,也会让社会上的广大观众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学校可以鼓励并规划相关院系的师生参与校史及其人物传记片或电视剧的编、导、演的工作,这也是让广大学生活跃文艺生活,有关文科院系学生专业练兵的好机会。
  三、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学校应像重视引进理工科师资那样大力引进文科类大师级的人才,逐步健全文科学科的专业设置,改变文科师资相对薄弱的局面。交大是否还应拟建立若干个事关国计民生的专题研究所,如像清华、复旦等院校成立的国际问题研究所等,既为政府机构的决策作咨询参谋,又能通过媒体向受众分析、宣传国际国内形势,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下转1、4版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