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从军营到燕园

访我校光华管理学院学生高明

2007-12-16     浏览(851)     (1)

北大高明退伍后回到母校北大,仍使用部队发的“制式”物品,并保留了许多部队习惯。他是一个勤奋刻苦、上进的学生,曾经入伍保卫国家,如今在学校读书并继续自己的军营梦。



  高明在部队训练


高明回到北大后仍使用军队发的“制式” 朱梦恬 摄


  高明回来了,安安静静地回来了,从西南边陲的第二炮兵部队回到了暂别两年的母校,在铿锵的号令声中惜别,脱下那身军装,重新站在了未名湖畔、博雅塔下,再次听到了熟悉的读书声。战士高明“昨天,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大学第一位在校入伍的大学生士兵高明两年服役期满,戴着刚刚荣立的三等功军功章光荣退伍,重返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继续学业。退伍前夕,旅党委为他记三等功一次。”(《解放军报》,2007年11月28日)
  高明很爱笑,一副爽朗洒脱、平易近人的模样。走进他的宿舍,一眼就看见进门靠左上铺的床单和被子与众不同,洁白的床单拉得有棱有角,墨绿色的被子方方正正地放在床的一端。书架的一层是军用背包,上面放着军帽,侧面低调地摆着“光荣退伍”的大红花;书架顶端是同样叠得四四方方的军大衣,上面放着棉军帽;床栏杆上挂着军外套,所有这些都是或深或浅的墨绿色。高明说,新兵时被子是很深的墨绿色,现在洗退色了,成了浅墨绿色。
  在学校继续使用部队的“制式”(对部队配发物品的通称),也许是回忆军营生活的一种方式吧。
  2005年12月,高明携笔从戎。入伍后,他以勤奋刻苦的态度、上进的思想、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优秀的综合素质得到了部队各级领导的肯定、战友们的敬佩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扬。他多次在各级组织的军事比武中名列前茅,仅用一年就学会了五六年的老兵才能掌握的许多专业技能,成为所在部队唯一的义务兵班长,被评为优秀士兵,并荣立三等功。
  高明入伍后,被人问得最多的问题自然是:北大的学生,前途一片光明,为什么不好好读书偏偏要来当兵?
  高明的理由朴素得很:当兵尽义务,哪有那么多为什么!他觉得,好男儿就应该一身戎装,挥戈上阵,保家卫国。“男儿何不带吴钩?”当兵是他儿时就有的梦想。想来,觉得该来,而且又有机会来,于是就来了。
  高明在部队苦学也许一辈子都再也用不上的导弹专业技术,他觉得当兵不是一种投资,而是尽一种神圣的责任。既然是责任,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他把军营亲切地称为他的另一所“大学”,在这所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将令自己受益终生。
  高明有一叠照片和几本册子,记载了他在军营中的美好时光。“这个是新兵,跟我关系很好。”“这是有一次抗震。”“这是走正步。”……他看得很仔细,说得也很陶醉,解说照片时一口一个“兄弟”、“哥们儿”。军队里的一切回忆,对他来说都是很珍贵的,就连吹口琴他都选择军旅歌曲。学生高明“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北京大学校歌《燕园情》)
  如果没有参军,高明现在应该已经读研一了。他曾经也跟大家一样,为上课、论文、考试、食堂打饭、浴室洗澡奔波忙碌。
  高明回到了北大,仍保留了许多部队的习惯。他刚回来的几天一见到老师就敬礼,这个动作早已经习惯成自然了,花了些力气才“改掉”。记者见到高明时他套着一件皮外套,毛衣里面是绿色的军衬衣,裤子是墨绿色的军裤,鞋子是军队的“制式”皮鞋。他说,回来以后曾经穿过便装,但觉得很别扭,于是又换了回来。军队对着装有严格规定,里面穿的衣服不能从外套里露出来,袜子也不能穿浅色的。说着,高明掀起裤腿露出了深色袜子。
  高明读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同时选修国际关系双学位。他说,当义务兵时那些专业知识学起来并没有什么压力,但在学校落了两年的课,回来之后学习压力还是不小的,从下周起将拒见外界媒体,好好读书。
  高明的书架上书不少,种类也很丰富,有《四书五经》、《楚辞》、《托福词汇》,也有《毛泽东书信选集》、《邓小平文选》,还有《鬼吹灯》和《楚留香传奇》。高明说,平时看书很多,什么书都爱读。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高明加入了武协和车协,他还特意笑着强调,是武术协会,可不是舞蹈协会。最近高明正在看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很崇拜剧中的连长一角。
  高明的室友仇斌说,高明虽然很有名,住到这个宿舍来并没有给大家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仅仅觉得他是个很好相处的同学。
  在北大,高明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爱读书,有思想,有毅力,也很爱玩闹,有着自己的军营梦,并且实现了它。正如他坐在周末中午熙熙攘攘的食堂安安静静地吃午饭,没有被任何同学尖叫着认出来、冲上来握手、签名、合影一样,他平和的心一如当年,他的燕园情结一如当年,他对军营的爱一如当年。 (朱梦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