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报》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两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农业环境保护校级重点学科,系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重点学科。

作者:宣传部  资环学院    
2013-06-05     浏览(167)     (0)
学科概况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前身是成立于1922年的原东南大学农科(中央大学农学院前身)农艺系的土壤门(专业)。植物营养学科由中国著名植物营养学家史瑞和教授和裴褒义教授等科学家开创,目前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与生物肥料、植物营养分子遗传、植物营养与环境三个研究方向,拥有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整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资源节约型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生物肥料工程技术中心、农业部长江中下游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土壤学科由我国著名土壤学家、中国土壤科学奠基人之一黄瑞采教授创建,目前主要包括土壤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土壤生态学、土壤资源环境遥感与信息系统、水土资源利用与环境四个研究方向,设有江苏省低碳农业与温室气体减排重点实验室、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农业部批)、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等。本学科还拥有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整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校内共建)。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并列)。
      “十一五”以来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近20项,承担了一批国家和地方部门的重大科研项目,年到位科研经费5000万元左右,在土壤、生态环境和生物学领域发表了一批高水平论文,年发表SCI论文90多篇。产学研合作成绩斐然,研发的抗土传病害微生物有机肥料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以及东南亚国家,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05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39人,博士生导师36人,硕士生导师60人。大多数指导教师具有在英国、美国、以色列、德国、日本、加拿大、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获得博士学位或者具有较长时间从事博士后、合作科研和进修的经历。
  学科目前拥有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师德标兵沈其荣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邹建文教授,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徐国华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本学科的评议组召集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称号获得者陈爱群教授、邹建文教授等专家团队,此外,还有一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学术领军人才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国际重要学术期刊编委等高层次人才。
      自1978年招收第一批研究生以来,本学科累计共培养了近200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与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联合培养30多名博士研究生,培养了10多位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和非洲等国留学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目前在校研究生近700名。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读博士研究生均能够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上本领域的主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博士生的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5的权威期刊,4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其中2篇为提名)。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本学科在新型生物有机肥研发、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分子遗传基础理论和技术、农业固碳减排与气候变化应对、沿海滩涂等非耕地资源综合利用、污泥生物处理技术等方面引领本领域学科的发展;无机和有机污染的生物学、污水处理工程技术以及绿色食品生产等许多成熟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持一批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项目、97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948项目、公益性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课题等,在研经费充足。
国际交流与合作
  本学科重视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意大利等国著名大学和研究所有良好的长期合作。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设置的“农业资源的生物学利用”引智基地(111项目)落户本学科。学科每年派出10多名博士生和青年教师赴国外相关单位开展合作研究,每年邀请5-8名国外知名教授来本学科工作。
此外,学科每年还组织或参与承办多场国际学术交流会,多位教授担任国际学术组织的委员,7位教授担任本领域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