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徐州工程学院 - 《徐州工程学院报》

断崖边的百合

———记我校2001级校友、睢宁县王集高级中学团委书记刘道俊

2013-04-20     浏览(194)     (0)






  题记: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断崖边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顽强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棵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
  2004年大学毕业后,刘道俊怀揣着笔试、面试成绩第一的成绩单来到了苏北睢宁的一所农村高中。至今他还清晰记得刚入校时的生活状态———和同事合租一间小屋,月工资不足千元,以大白菜和挂面为主食,每天奔波于教室和宿舍两点一线之间,简朴、单调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
  可当他走上讲台的那一刻,看着台下憨厚朴实的农村孩子那特有的一双双稚嫩无邪的眼睛时,他的心彻底地被征服了。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这一生将要与这些农民的希望结下一个个不解之缘,于是他树立了一个朴素的信念———一定要让自己的学生在精神上富裕起来。他反复的告诫自己一定要思考着前行,要做一株“断崖边的百合”, 要在苏北农村教育的希望田野上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
  每天放学后,当别人扑克麻将象棋什么的到处找乐子时,他只默默地窝在学校某个极其简陋的一隅,埋头读写,每天坚持读书读报万余字。2006年开始参与研究的一个国家级课题 “语文学习策略研究”,历时三年,于2008年10月结题。主编的校刊 《丽水园》被中国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评定为校刊校报成果类一等奖。2011年申报的课题 “新背景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获省级立项,现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先后有1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20多篇散文在省级以上期刊上发表。
  上大学时,刘道俊就喜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后,他在利用专业优势继续潜心钻研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试图将传统国学通俗化,生活化。利用课堂、互联网贴吧和微博采用幽默的语言调侃的方式,引领学生热爱和传播国学。在刘道俊那不足40 平方的办公室里,常常围满了学生。他的资源学生们可以共享,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他的情绪学生们可以分担,无论是悲伤的,还是高兴的。每天他接收到学生和微博粉丝的信息数以百计,生活因忙碌而充实,草根因“附庸风雅”而提高了品位。
  2010年9月,刘道俊开始担任校团委书记,分管学校对外宣传、德育安全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以及近3000名学生的住宿工作。由于职务的调整,他将不再担任班主任工作。接到任命通知的那一刻,刘道俊的心里五味杂陈,因为他曾经给学生们承诺过要带满他们三年,做一个有始有终的“老班”。可是他要爽约了。他爱班上的每一滴蹦着跳着的生命之水,他了解班上每一位同学的性格和想法,他不知道怎么把这个消息告诉同学们。终于到了上任的日子,他关上房门不见学生,学生的短信不忍读,学生的字条不忍拆,他甚至没有勇气去开最后一次班会。得到消息后的学生急了,在刘道俊的办公室门上贴上“骗子”的字条,并一股作气地跑到校长室“逼宫”,让学校改变决定,留下他们最可亲可敬的老师。如今同学们已经进入高考倒计时,在他的手机上有一条编辑完好但一直没有发出的微博:“孩子们,其实我真得很爱你们,和你们在一起我真的很幸福。我是你们永远的‘老班’”。
  近十年的精心努力,近十年的孜孜求索,工作日以校为家,休息日以家为校。时间已然使他淡去了稚气,洗练了课堂。他的幽默儒雅,他的睿智豁达,他的博爱智慧,打动了无数个学生。他自己也记不清获得了多少荣誉,省“优秀德育工作者”,县“新长征突击手”,校“首席语文教师”……正如行知先生所言:“人生是欢乐与患难所织成。追求真理的人,是要以患难搏斗为乐……困难给有志者以战斗的情绪与斗胜之智慧。” 渐渐地,我们宛如真得看到了一株“断崖边的百合”。
  (校友简介:刘道俊,我校2001级校友、睢宁县王集高级中学团委书记)■2013校报走基层·访校友/采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