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梁师傅”“老于”和四姐妹的学习经

作者:吴昊  张大强  赵耀  户艳平  孙政辉  学生记者    
2013-05-28     浏览(78)     (0)

  痴迷于实验室的“梁师傅”
  “梁师傅,这一步怎么弄?”2009级生科院陈薇同学在生物实验室做毕业实验时,向小他两级的学弟梁伟华请求支援。这位“梁师傅”是2011级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从大一踏入生物实验室的第一天起,只要人在学校,他就风雨无阻,没有一天不去实验室。“他现在比我们都厉害”,生科院的不少学长学姐自叹不如。去年,“梁师傅”申请了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基金项目“大麦黄矮病毒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研究”,目前这一项目即将结项,同时他又申请到 “由RNA引导的基因打靶技术在植物中的研究”实验项目,并将参加全省大赛。
  生科院“生命之光”科技社原社长许长月回忆说:“去年冬天,有一次晚上九点多我来到实验室,偌大的实验室空荡荡的,只有梁伟华在那里看一个有关‘WesternBlot’的实验视频,字幕全是英文,他听了不知道多少遍,直到把实验流程弄明白。”“梁师傅”现在每晚6点至10点半必在实验室学习、做实验,寒假、暑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度过,就连课余时间他也要来实验室看看他培养的植物。从大一开始,梁伟华就准备了实验记录本,现在已经写了好几本。翻开他的记录本,里面清清楚楚记着每天做实验的过程、结果及实验分析,还有个人的反思总结。“梁师傅”总是耐心地分析每一个实验,除了找老师,有时候也通过“小木虫”“丁香园”等论坛平台解决,平时他还会查阅各种文献资料扩大自己的视野。
  不为考试而学习的“老于”
  “我每晚坚持看书到十点半再回宿舍,结果顺利成章地当上了‘楼门员’;每次放假回家,我要求书在行李中的比重至少要达到70%,结果一不小心当上了‘皮箱爆破专家’;我用在读书上的精力和金钱之多在班里出了名,一天我外出返校,一舍友惊奇地说:‘天呢,书呆子‘老于’竟然没买书回来,莫非你的2012要来啦!”商学院2009级于强在他的空间日志里自嘲道。
  可此书呆子非彼书呆子,他在去年全省大学生综合素质大赛上力拔头筹,成为2009级首个签约毕业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于”的专业课本就像被啃过似的,他说每次读书都是从头到尾细细品读,尤其是把上学期的书拿到这学期再次翻看,会有很大收获。翻开《组织行为学》,里面标标画画,满是用红绿黄三种荧光笔划过的痕迹,还有密密麻麻的旁批。他解释说,红色是重点,绿色是难点,黄色是新颖的观点,还有圆圈表示自己在这里思考过,而缝隙里的旁批是他自己的思考、心得,每天他还会把自己的旁批总结,誊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上,课本上的图表也一并剪贴到上面去。他始终坚持不为考试而学习,“学习是我永远不变的习惯,而考试只是一种检测的手段,不能让考试绑架了学习”。
  在争论中考取研究生的四姐妹今年,我校生科院一宿舍四人全都考上了研究生。其中王秀云被南京医科大学生化与分子专业录取、卢娇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专业录取、而岳丽云和任丽伟分别考取了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工程专业和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四人成为学院的焦点,当问及学习方法时,她们告诉笔者两个字:争论。“争论”一词伴随四人走过了四个春秋,通过争论,她们收获了友谊、知识、成功和快乐。
  从大一开始,她们就养成了争论的习惯,每上完一节课,四人只要有时间就会聚集在一起,讨论课堂所学知识,就不同专业见解展开争论。通过这一方式,每一个人都拥有了四个人的知识,真正做到了查缺补漏、共同进步。“卧谈会”是四人晚上的必修课,如果其中一人忽然想起一个“即兴”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安心睡觉。卢娇告诉记者,“由于我们晚上大脑思维比较清晰活跃,‘卧谈会’的效率很高,有时候一个小时的会议可以解决白天大半的问题”。
  她们四人各有专长,王秀云擅长专业理论知识,任丽伟、岳丽云擅长英语,卢娇擅长实验。通过争论她们对不同学科有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于英语,她们选择了“娱乐”学习,通过看美剧来模仿发音、培养语感、增加词汇量;对于政治,她们将平时关注的时事与复习时候的心得都写在笔记本上,相互交换阅读;至于专业课,她们四人吃着饭就会“吵”个天翻地覆。“她们的精华都融合在我的头脑里了,这可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啊!”王秀云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