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竺淑佳,华东师范大学第六届中法联合培养在读 博士。2006 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生,师从梅兵教授。2009 年进入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 校,攻读巴黎高师和华东师大授予的双博士学位,师从 巴黎高师 Pi erre PAOLETTI教授和华东师大林龙年教 授。期间,分别以第一和第二作者身份在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 ology 及 EMBO Journal (都隶 属于 Nature Publi shi ng Group)上发表研究成果,曾获 得第22 届国际离子通道会议最佳海报奖。
第一次在华师大校园网上看到竺淑佳师姐,我很 无知地问师兄:“《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 ology 》这个杂志是有多厉害,在上面发了文章竟然可以上校 园网的新闻头条?”师兄告诉我:“这本杂志属于分子 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行业的顶级杂志,是 Nature 的子 刊,属于国际权威杂志,影响因子近十年来一直保持在 十分之上。读书期间就能以一作在上面发表研究成果 确实很厉害。”瞬间,我对竺师姐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竺淑佳师姐那灿烂的笑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第一次与她交谈时,我用了尊称“您”,谁知师姐很 风趣地说:“师妹不要总您您的,我还没那么老。”接着 是一阵爽朗的笑声。同为生物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印 象中在学术界有所建树的前辈都是有些刻板严肃的, 然而竺淑佳师姐却是一个坚定执着、乐观随和、随时随 地传递正能量的人。
说起与学术科研的渊源,不得不提到竺淑佳师姐 当初竟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本科母校政治保研的机会, 带着证明自己实力的勇气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大脑功 能基因组学研究所的研究生。而令她最终下定决心潜 心从事科研的则是来华师大参加研究生复试的经历。 回忆起复试的情景,令她印象最深的是脑功能基因组 学研究所正门口处那醒目的牌匾———“中华智慧”。 “这四个字给了我心灵强烈的震撼,让我开始思考我的 人生价值。尤其是看到墙上帖着那些 Nature 及 Sci ence 的封面,突然觉得有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激发着我内心 的渴望。或许这就是把我领入科研道路最初的原动力 吧”。竺淑佳师姐是一直奔跑在最初的梦想道路上的 人,当得知华师大有中法联合培养博士班这个项目,而 且跟中法班合作的学校里有巴黎高师这样培养科研领 域精英的名校后,为了争取利用到更好的平台、做出更 优秀的学术成果,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艰辛的留 法求学之路。
经过三年的努力与沉淀,竺淑佳师姐终于申请到 了攻读中法联合培养博士的机会,但在最初到达国外 时还是经历了频繁碰壁的磨合期。实验室的成员几乎 都是法国人,所以同事们平时私下讨论学术问题,包括 聊天,都习惯使用法语。虽然在出国前,竺淑佳师姐在 中法班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法语学习,但这样的语言环 境对于初来乍到的她来说,所能收集、学习到的信息是 极其有限的,更别谈什么学术科研的进展了。一次长达 三小时的组会从头到尾都是法语,竺淑佳师姐就如同 一个无知的局外人一般不能言语,会议一结束,她飞快 地逃离了会议室。回想起出国前研究生院副院长范国 睿老师跟中法班学生说的一句话“不能忍受孤独的人 不要出国”,师姐委屈无奈的泪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话 总是这样被说出来,只会抹煞几秒的时间,可那份刻苦 铭心的感受,真真正正地只有亲身经历者能够道出其 中的五味陈杂,而这句话的份量和价值,正是在被这些 亲历者讲述和传颂着。走在科研的路上,很多时候,真 的这样的孤单。如果你享受不了这份孤单,科研可能随 时会把你抛弃在路上。虽然后来导师和同事们意识到 了这个问题,日后所有的讨论和会议都改为英语交流。 但这件事情却一直鞭策着竺淑佳师姐数年如一日地坚 持学习英语与法语。一次精彩的工作报告之后,旁听的 教授称赞她的英语水平比导师都要地道,竺淑佳师姐 再次用执着证明了自己。
克服语言的障碍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那么多 困难等着她。由于硕博期间的研究重点有所差异,最初 从微观的结构生物学角度做研究时,竺淑佳师姐连最 基本的20 个氨基酸的英文名称都记不全。为了不至于 闹笑话,她拿出备战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的状态,把薄弱 的基础知识全部打印出来挂在床头,每天早晨醒来第 一件事和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把这些知识在 脑中过一遍,久而久之就能将这些知识运用自如了。为 了更快的适应新的技术和学科领域,竺淑佳师姐在确 保每个工作日维持11 个小时高效率实验外,还常常会 在周末的时候去练习电生理的实验。因为只有周末的 时候,所有的仪器设备才是空闲的。而不约而同在周末 加班的还有自己的导师 Pi erre,导师的亲力亲为和悉心 指导,让竺淑佳师姐对科研更多了一份坚持和热爱。开 放的学术氛围使她与导师建立了和谐的朋友般的师生 关系。一次讨论实验的时候,对于下一步的结果预测两 个人发生了分歧,导师提议:“淑佳,不如打个赌如 何?”而紧接的实验数据表明淑佳师姐的预测是正确 的。那瓶战利品———法国香槟一直骄傲地站立在办公 桌上,仿佛时刻提醒着:必要的时候要坚定自己,相信 自己。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 路上,要努力地工作,也要潇洒地疯狂”。带着这样的信 念,竺淑佳师姐利用仅有的假期时间走遍了大半个欧 洲。从水城威尼斯到风车之乡荷兰,从时尚之都意大利 到钟表之国瑞士,从白) 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到青草茵 茵的巴伐利亚高原。每当欣赏师姐博客里充满嘻哈文 字的博文和空间里周游欧洲列国的照片时,我都不禁 流露出无比的羡慕之情。但事实往往并非表面上看到 的那样。竺淑佳师姐说:“我只是习惯于与大家分享积 极的一面,生活中也总是充斥着压力、焦虑、苦恼等,尤 其是在实验过程中。对我而言,所有的负面情绪,也不 能影响我去享受每一天。其实我在国内的时候也是如 此。所以,享受生活的心情不在于你在哪里,而在于你 自己的那份心境”。
想家是所有在外打拼的儿女在所难免的情结。一 个人对家乡的怀念,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对家乡美食 的怀念体现出来。在法国求学的这三四年中,多少个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夜晚,竺淑佳师姐只能在那些回 家过年的照片堆里寻找家乡的味道。仰望同一轮圆月, 唯有通过电话和短讯捎去对家人的惦念。美食不能与 父母同享,美景不能与亲人共赏,尤其是在父母身体不 适的时候,自己何尝不想陪伴膝下。但现实总是这样, 选择追逐梦想,就注定要压抑自己的情感,哪怕是骨肉 至亲之情!相见无门,恨不能搤 臂啮指,可师姐明白哭 喊流泪都是徒劳,于是每当思乡之情笼罩心头之时,竺 淑佳师姐就默默地一头扎进实验堆里去,让实验和数 据暂时缝补自己心中的惆怅。是的,没有什么比父母和 亲人更能给她执着的动力。一直以来,竺淑佳师姐都坚 信一句话:“需要坚持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不应该放弃 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也正是这样的一如既往使她取 得了学界认可的成绩,拿到文章接收函后师姐的第一 反应是,感谢一直以来无条件支持自己的父母和亲人。
正如竺淑佳师姐所言:“人生,很多事情都是人为 地去平衡的。真正两全其美的事太少了。事业、家庭 ……我们都在不停地徘徊中选择。只是要根据特定的 阶段,去衡量孰轻孰重罢了。”昔日的同窗好友大多已 经为人父母,只是对梦想的执着,使她不得不选择远离 父母,远离牵手的恋人,到千里之外的国度继续自己的 科研梦。但也正是这理智的选择、冷静的权衡,让她取 得了如今令众人瞩目的成果。
梦想,注定是孤独的旅程。纵然有导师的指引、亲 人的支持,科研的道路上有太多时间是留给自己孤芳 自赏的。庆幸的是,竺淑佳师姐享受得了科研中的孤 独,更能珍惜生活中的幸福。“青春本来就不是让你享 受的年龄,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只是在奋斗努 力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了享受生活。”竺淑佳师姐如 是说。让我们祝愿她能带着这份难能可贵的心境在生 物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张新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