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

“业务”源头引来教学“活水”

大气科学学院深入气象部门“上门 ”调研推进教学改革

2013-04-30     浏览(62)     (0)

大气科学专业大四学生周弘媛在结束为期8周的综合大实习后回到学校。其他100多名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同学也在各自的协议单位参加综合大实习。为适应气象事业发展需求,大气科学类专业需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案、课程体系等。通过深入调研和研讨,学院明确了教学改革的决心和方向,将围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进行具体措施的实施。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咨询相关工作人员。


  最近,大气科学专业大四的周弘媛同学刚刚结束了为期8周的综合大实习,从浙江省绍兴市气象局回到学校。绍兴市气象局正是周弘媛已经签约并将正式工作的单位。和周弘媛一样,大气科学学院其他100多名已经签订就业协议的同学今年也是在各自的协议单位参加综合大实习,这是我校大气科学类专业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能。随着气象科技的迅猛发展,大气科学类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重点、实践环节等是否仍能适应气象事业发展的需求?有哪些需要改?怎么改?此前的教学改革与业务实际是殊途同归还是背道而驰?这些都是亟待相关专业领导和一线教师们解决的问题。经过历时半个多月的广泛调研以及其后多次集中研讨,一系列疑问的答案渐趋明朗,大气科学类各专业进一步坚定了教学改革的决心,明确了方向,厘清了路径。
  明需求,深入调研主动问计2012年10月,学校通过“本科教学质量月”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2013年,本科教学计划又将迎来两年一度的调整。去冬今春,各学院围绕本专业特点、本学院实际的教学改革箭在弦上。
  一线需求决定一线教学。教学改革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想当然、拍脑袋。对于大气科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气象行业的业务需求无疑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从2012年10月底至11月下旬,大气科学学院院领导和部分一线骨干教师共15人分成4组,分赴中国气象局、区域气象中心以及江苏、湖北、甘肃三地省市县气象局考察调研,历时半个多月。调研对象涵盖东、中、西部和国家、区域、省、市、县各级气象部门,兼具权威性、广泛性和代表性,深入了解了不同层面的气象工作对人才的不同需求。“问计于业务部门,明确行业需求,既是学校对学院的要求,也是大气科学类专业建设的主动选择”,校长助理、大气科学学院院长闵锦忠告诉记者。
  各级气象部门对学院的专题调研全力配合。在赴中国气象局的调研中,人事司、科技司、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领导、业务处室负责人和专家参加了座谈,详细介绍了业务现状。各省市县气象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也从人才培养与现代气象业务需求紧密结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随即,一份份详细的调研报告出炉,大气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方向和具体内容逐渐清晰。
  不仅如此,学院还抓住2012年11月全国气象部门来校招聘毕业生的机会,邀请山西、山东、浙江、江西、河南、云南、新疆等地气象部门人事处负责人,召开人才培养方案专题座谈会,进一步扩大了调研的覆盖面,反复论证有关教学改革举措。
  探路径,问题导向有的放矢在以往学校层面与气象部门方向性、原则性、战略性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大气科学学院此次的考察调研强调“沉下去”,以探寻具体路径为重点。由于长期直接面向学生、面向教学一线,学院在调研中多以问题为导向,关注“怎么做”、“比例是多少”、“尺度如何把握”等等,显得更务实、更具体、更精细,有的放矢。
  这个“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闵院长坦言:“调研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着重了解在用人单位眼中,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还欠缺什么,与业务需求还有哪些差距,从而更好地围绕这两个能力建设来修订方案、设置课程、提升师资。”
  调研中,气象部门高度肯定了我校大气科学类专业毕业生勤勉认真、踏实肯干的优良品质,也针对学院提出的问题开出了“药方”。如建议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开设各种天气气候类型的相关讲座;又如希望教师多进基层台站、增设公共气象服务方面的选修课程;再如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体综合素质。基层台站还专门提出需要 “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懂农业气象、懂灾害评估、有较高计算机水平”的“多面手”、“全才”。
  特别是在紧贴业务前沿,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预报系统、预报工具、预报流程,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学院的设想与气象部门的建议不谋而合。如中国气象局提出增加“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气象业务中的数值模式”的相关教学和实践内容;甘肃气象部门提出《短期气候预测基础》课程中增加动力统计释用、多模式集成应用的相关教学和实践内容,天气分析课恢复T-logP图的分析,天气综合预报中增加中(尺度)分析的内容等建议,具体而可操作。
  争朝夕,“教”“学”兼修多管齐下行胜于言,来自业务一线的“源头活水”很快注入大气科学类专业的教学中,各项改革举措有条不紊地展开。
  加强基础主干课程的难度、深度是学院赋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明确导向,这与学校新一轮教学计划调整的思路一脉相承,在经过深入业务部门的调研后更加坚定。闵院长将之形象地比喻为“弹跳力训练”:“对于跳高、跳远、打排球而言,练好弹跳力是共同的基础。打好基础,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学生以后就能够自学。”
  在强化实践教学方面,学院制定了“请进来,走出去”的一系列措施。包括邀请业务专家来校讲授实习课、引进先进的预报系统以及更为丰富的数值预报产品、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典型案例建设和教材建设、安排实习课教师到业务部门驻点工作等等。
  而增设现代气象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的相关课程,以及加强学风建设也在酝酿之中。前者计划每周邀请一名首席预报员授课一至两次,前后衔接,通过剖析个例,讲细讲透,形成体系;后者则计划每周六上午组织学生观看天气会商并完成每学期20个学时,同时通过不定期的全年级大会和表彰先进的活动,就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释疑解惑,让学生对目标和前途有明确的认知,提高学习兴趣。
  记者注意到,其实不少建议已变成了现实。如旨在提高科研水平和表达能力的研究生论文开题考核与指导、中期检查与指导、预答辩与指导制度,旨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课程负责人制度,已从2012年开始实施;如针对增加短时临近预报实习的建议,学院当即引进了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目前已设立了独立的短时临近预报实习课程;再如鼓励毕业生去台站实习,在台站完成毕业论文,也在本学期尝试启动。
  必须满足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需求,必须与现代气象业务紧密结合,必须与气象科技发展的脉动同频共振,这是气象人才培养不变的宗旨。持续地追踪、更新、建设,从业务源头汲取营养、引来“活水”、浇灌土壤、培育英才,进而引领业务的发展,不是一时之策,而是长效机制。 (贾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