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

我校召开第二届科技创新大会

2013-04-30     浏览(75)     (0)

我校科技工作近年来进展显著,教师科研水平明显提高,各项指标不断突破。4月26日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李廉水校长提出加大力度促进科技工作发展,优化调整科研目标,加强引导、督促、服务到位,加快科研国际化步伐。各学院院长和代表围绕科研工作进行分组讨论并畅谈了目标。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本报讯 教师科研水平明显提高、各项指标不断突破、综合科研实力大幅提升……近年来,我校科技工作进展显著,成绩喜人。4月26日上午,我校第二届科技创新大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隆重开幕。这是继2006年后又一次召开科技创新大会。
  我校校领导李廉水、李刚、李久生、蒋建清、王尧、管兆勇、牛生杰、江志红出席并在主席台就座。开幕式由校党委副书记李刚主持。
  校党委书记、校长李廉水在开幕式上作重要报告。报告从“树立了一个理念、推进了三个转变、实现了五个跨越”等方面回顾总结了我校科技工作的主要成绩。2006年以来,“不做科研的教师不是最优秀的教师”如一针 “强心剂”,极大激发了全校教师的科研热情和潜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青年教师博士化、科研激励政策等,我校的科研能力显著增强,并且推进了由个人科研向团队科研的转变、由大气科学一枝独秀向多学科协同发展的转变、由校内科研向全球科研的转变。几年来,我校以“四高一专”为着力点,科技经费持续快速增长、科研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论文质量迅速提升、科技获奖不断增多、专利申请飞跃进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面对成绩,是“喘口气”、“歇歇脚”,还是再接再厉、趁势而上?李廉水校长在报告中深入分析了我校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取得多项改革试点、实现三方共建、学科评估第一等有利条件下,我校正处于持续发展的“瓶颈期”,与兄弟高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高水平科研产出偏低、科研集成度偏低,平台、团队和科技园建设亟需加强。
  在谈到对于学校未来科技工作的设想时,报告勾画了“六个突破”的蓝图,即建成“2011”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的突破、实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突破、实现国家三大奖首席专家和首席申报单位的突破。
  报告言简意骇、条分缕析,李刚副书记在主持会议时要求各单位认真组织学习和领会大会报告精神,分析、查找本单位科技工作或科技服务工作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抢抓机遇、开拓思路、再谋跨越。
  参加会议的还有政府和企业领导、各学院教师代表、研究生代表、全体中层领导及正科职干部。会上举行了我校三个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的签约仪式及三个校企研究院的签约和揭牌仪式。开幕式后,我校与企事业单位代表召开了校企(地)合作座谈会,各学院和各职能部门代表就大会报告进行了分组讨论。
  4月27日下午,大会顺利闭幕。校领导李廉水、李刚、李久生、蒋建清、王尧、管兆勇、牛生杰、刘宣飞出席闭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座。校党委书记、校长李廉水主持。
  气科院院长闵锦忠、海科院院长何宜军、环科院院长陈敏东、电信院院长葛俊祥、语院院长李忠明首先在会上作交流发言。经过与会代表的分组讨论,大家认为会议开得非常及时,意义深远,并认为大会报告对学校科技工作的总结形象生动、有理有据,对问题的分析切中要害,“六大突破”的规划高屋建瓴。各学院院长还从人才引进、团队建设、产业发展、科研政策、实验室建设、教学与科研的协调等方面分析了本院科研工作,并畅谈了今后一个阶段的目标和举措。
  管兆勇副校长作大会总结讲话。他说,本次大会是在学校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内容充实,富有成效。管兆勇副校长就加大力度,进一步促进我校科技工作发展提出要求。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即快速发展与相对落后的关系、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关系、服务地方和行业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重点突破与一般研究的关系以及正确引导教师处理好个人发展、团队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二是要围绕学校发展总目标,进一步明确未来一段时间科技发展目标;三是要坚持不懈,继续狠抓 “四高一专”;四是要坚持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发展方针;五是要切实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李廉水校长在闭幕式上指出,各学院、各学科的科研现状有别,发展重点不同,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他特别强调要以点连线、以线带面,一步步夯实科技工作的基础,特别是要抓住人才这一关键因素,通过合理配置,充分发挥现有科研队伍的潜力,尤其是要提高对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这一潜在创新创业主力群体的关注和支持。李廉水校长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求各学院进一步优化调整本院的科研目标,力争高水平论文发表数、学术论文被引用率、大学生专利申请数翻番。二是要求科技管理部门及时调整科技管理政策,加强引导、督促、支撑、服务到位。三是要求利用良好的国内外科研环境,加快科研国际化步伐,融入学术主流。 (贾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