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报》

龙喜带课题组发表新成果

为阐明肝癌发病机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2013-05-06     浏览(51)     (0)

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研究肝癌发病机制,分析了XRCC4基因突变体在肝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结果表明,突变体与黄曲霉毒素B1具有协同作用,影响肝癌预后。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的资助。


  本报讯 日前,国际肝脏病学研究领域顶级杂志Hepatology在线发表了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龙喜带课题组发表了题为Polymorphisms in the coding region of x-ray repair complementing group 4 and aflatoxin b1-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发表后被国际著名临床医学论文索引网站MDLinx评为“Featured Article”。
  该研究是一项采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所获得的线索并通过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相结合而开展的基础运用型研究,受到了论文评阅人的高度评价,认为它不仅为阐明肝癌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临床病理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的依据,而且拓展了肝癌防治研究的新视野。
  肝癌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每年新诊断病例及死亡病例占所有恶性肿瘤的近一半。该研究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方式,分析了XRCC4基因突变体在我国黄曲霉毒素B1高污染区及肝癌高发区人群的分布情况,研究了该突变体在肝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地位;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探讨了XRCC4基因突变促进黄曲霉毒素B1所诱导的肝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结果显示,XRCC4基因的突变体降低本身表达活性,增加黄曲霉毒素B1的基因毒性,在肝癌癌变过程中,XRCC4与黄曲霉毒素B1具有协同作用,且这种协同作用影响肝癌的预后。
  据介绍,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终末期肝病和肝癌的相关研究,由科主任夏强教授带领的多个课题组在包括肝脏肿瘤发病机制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为加速与国际接轨,该科除积极选送优秀年轻医生赴海外一流大学学习外,同时也大胆引进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专家加盟。本文第一作者龙喜带医师系肝脏外科引进的PI,此项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的资助。
(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