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科技大学 - 《河南科技大学报》

履行大学使命 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在第四届河南高等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校长 王键吉教授

2013-04-30     浏览(84)     (0)

河南科技大学将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科技、产学研合作和文化支持,包括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构建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提高科技创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参与度、贡献率和影响力,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和提升人文社科研究水平。





建设中原经济区,促进河南振兴,推动中部崛起,是亿万河南儿女的中原梦,是中国梦在中原的具体体现。实现这一美丽梦想,需要全省人民和各行各业为之共同努力奋斗。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的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从美国硅谷到英国剑桥工业园区,从日本筑波到印度班加洛尔,大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引擎作用清晰可见。建设中原经济区,同样需要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来支撑,需要包括高水平、有特色大学在内的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作保证。
  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社会发展、传承创新文化是大学的神圣使命和永恒追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伟大的实践中,大学更应强化“以发展提升服务,以服务促进发展”的理念,切实履行大学使命,有力地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积极服务区域、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河南科技大学的优良传统。在六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河南科技大学始终坚持传承大学精神,切实履行大学使命,充分发挥工科积累深厚、学科门类齐全的学科优势;长期隶属部委,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对接的办学优势;地处洛阳国家重工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河洛文化发源地的区域优势,在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传承创新文化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迄今为止,已为国家培养了美国通用转向器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程旺全,许昌继电器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纪年,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等20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培育了一支包括被誉为“中国锥齿轮第一人”的梁桂明教授在内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获得国家三大奖11项;创建了机械、材料、车辆、动力、电子信息、农机、食品加工等一批与中原经济区主导产业对接紧密、高度契合的优势学科群。目前学校26个学院,83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授权博士一级学科建设点,143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40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涵盖了理、工、农、医、文、管、经、法、史、艺术和教育学等11大学科门类。作为洛阳“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实施主体之一,学校常期与地方和企业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关键在做。河南科技大学将一如既往秉承光荣传统,履行神圣使命,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以期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践中有更大担当、更大作为和更大贡献。
  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保证。主动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积极推进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卓越律师培养计划”,构建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分类培养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二、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和主导产业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集中转化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中原经济区建设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具有切实支持和重点突破的科研项目,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参与度、贡献率和影响力。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努力构建立体多元的交流合作平台,引导激励学校创新要素向中原经济区聚集,使学校的创新增长效应得到释放。同时,最大限度调动协同创新的动力,努力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集群式增长极,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切实有效服务。
  四、提升人文社科研究水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文化引领。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入研究河洛文明与中华文明、现代文明的交汇交融历史,努力培育和塑造具有中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聚集文理工农等优势资源,深入开展挖掘牡丹文化、龙门石窟文化、饮食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的特殊功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促进文化研究与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接轨,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出积极贡献。 (摄影 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