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华大学 - 《南华大学报》

新侨科技创新人才奖获得者简介

2007-06-01     浏览(1000)     (0)
 编者按:第二届新侨创业交流会近日举行,我校廖端芳、肖德涛、姜志胜等3位同志获“科技创新人才奖”,现将3人主要科技创新成果介绍如下。
 廖端芳    南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药物药理研究所所长。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执行理事,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生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教授现为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主持学会日常工作),《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副主编。廖端芳教授主要从事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理、药物蛋白组学研究。尤其在探讨细胞胆固醇外向转运、血管重构、斑块稳定的信号通路关系方面较有成效。阐明了血管紧张素II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的Ras→PKC-ζ→MEK→ERK1/2→p70S6K信号通道;发现氧化应激可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释放SOXF因子。提出了荷脂细胞胆固醇外向转运“四个体系、一个中心、偶联转运、网络调控”的工作模式。合作创立了一种对SNP具有高度辨认能力的纳米级复合分子“开/关”技术平台和一种可用于高通量、高精度分析基因表达的技术平台。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 主持教育部、卫生部、湖南省自然基金、湖南省“十五”重大、重点项目等10余项, 参加国家973项目2项。在《J Biol Chem》、《Circ Res》、《J Lipid Res》、《Eur J Pharmacol》、《Life Sci》、《BBRC》、《Lab Invest》、《中国药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 其中被SCI收录近40篇;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5),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5),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1)、三等奖2项(第1);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第2)、省级教学成果一、三等奖共5项;申请专利3项。主编、参编教材、专著10部。
肖德涛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中国核学会辐射防护分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第八届中国核物理学会固体核径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核安全与辐射环境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六届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核学会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核素检测与辐射环境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以来从事氡、220Rn监测方法及其防护、核探测技术等领域研究工作,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在国际期刊、国家核心期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0多篇,被SCI收录3篇、EI收录9篇、ISTP收录2篇,其余大多被CA或INIS收录。主持的“瑞尔康环保防氡内墙漆的研制”项目获得了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负责研制的 “氡子体自动连续测量仪” (第一负责人,国防预研重点项目)、 “被动式连续测氡仪”(第2负责人,核工业总公司项目)等系列测氡仪已在国防、科研院所、环保监测部门得到广泛应用。撰写的《220Rn的被动积分测量和剂量估算》一书,描述的简易220Rn室及其定值方法、被动积分测220Rn方法、由220Rn暴露量估算220Rn子体所致有效剂量的方法都是我国最早开展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骨干参与完成的“驻极体收集积分测氡法”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该方法利用驻极体测氡为国内首创;“矿工氡个人剂量计”是我国最早研制的适宜矿工佩戴的多功能个人剂量计;“连铸机137Cs液面计”填补了国内空白,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姜志胜    南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病理生理学教授,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博士生导师。《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常务编委,国家“863”高科技计划评审专家,《Cardiovascular Research》、《Acta Pharmacol Sin》等国内外知名刊物特邀审稿人。姜志胜教授长期从事血管闭塞性疾病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先后主持加拿大国家卫生研究院(CIHR)及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卫生研究基金(MHRC)、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厅、教育厅项目及参加国家"863"重大高科技项目、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大科技项目以及加拿大国家卫生研究院(CIHR)及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卫生研究基金(MHRC)等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心血管作用的研究,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①、FGF-2的心肌保护作用有赖于与其I型受体的直接结合,缺乏与该型受体结合能力的FGF-2突变体(E104A FGF-2)不具有心肌保护作用;②、PKC 、 和  均参与介导了FGF-2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③、通过对一种不具有丝裂活性的FGF-2突变体(S117A FGF-2)的研究发现,FGF-2对缺血心肌的急性保护作用(1周内)不依赖于其促丝裂活性,也不依赖于CK2的激活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基于这些原创性的工作,曾被邀请参加20余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应邀在国际心脏研究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eart Research,ISHR)北美分会的年度学术会议上及美国心脏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eart Research,AHA)年度学术会议上进行专题报告,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重视,并先后获加拿大曼尼托巴省优秀青年科学家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等多项奖励;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18篇。参编专著2本,其中英文专著1本;参编英文教材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