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大学 - 《河南大学报》

胡秋萍:抱一守终必有所得

作者:强  周  丹  李  □学生记者    
2013-04-20     浏览(123)     (0)

本文介绍了胡秋萍老师的书法之路,她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一位中国最美女书家。她自学成才,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并在书法史上留下了女性书家难以涉足的草书领域的足迹。她的执着和信仰让她的人生充满阳光。

 


  初识中原女书法家胡秋萍老师是在“故乡情———胡秋萍书法艺术展”上,从娄源功校长手中接过兼职教授聘书的胡秋萍,看上去自信满满风度翩翩;再次相见,胡老师穿着一件红色小衫,朴实大方笑容满面,看上去优雅亲切。午后的阳光暖暖地打在身上,胡老师慢慢打开了话匣子,向我们娓娓道出一个“执着”的胡秋萍。
  偶然:与书法不期而遇“我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只有初中文化,甚至初中都没上完,才读到初二。”胡老师的话让记者心中暗暗一惊,不由得侧耳恭听。胡秋萍出生于1962年,在开封待了整整二十四年后才到郑州发展,再后来到了北京。她很小时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华:上幼儿园时跟随父亲背诵毛泽东诗词,小学时参加学校的宣传队,唱歌、朗诵、报幕、演小话剧,还时常代表学校去区里、市里参加演出,这些经历为后来她道路的选择埋下了伏笔,打下了基础。
  1977年,不到15岁的胡秋萍听从父母的劝告,辍学转而报考数千人角逐的文工团。凭借一副好嗓音和灵秀的模样,加之大可雕琢的才艺,胡秋萍经过三轮考试,顺利成为开封市文工团的一名学员。进入文工团后,她开始认真学艺练功,报幕、民歌、曲艺、戏剧样样手到擒来,小小年纪就打着背包走南闯北,无形中磨练了她的意志,使她逐渐坚强起来。
  进入文工团不久,基层文艺单位的有限条件和整个文艺界低迷的现实,为胡秋萍心里蒙上一层阴云,她对前途感到彷徨迷茫。一次,胡秋萍到同学家去玩,同学将自己临摹的大字拿出来让她看。当时的胡秋萍异常吃惊,同学竟然写得那样好!想起小时候自己的毛笔字一直是全班观摩的样板,经常得到老师的好评,可惜自己竟没坚持下来。于是胡秋萍暗暗发誓,我也能写那么好!这件寻常小事像机关一样,启动了她对书法艺术的苦苦追求之路,这一坚持就是30余年。
  肃然:苦苦坚守求艺之路胡秋萍开始觉得有事可做。
  她将父亲用过的颜、柳字帖找出来仔细临摹,见缝插针、不避寒暑。中饭前、晚饭后是她最宝贵的练习时间。冬天,她穿着厚重的棉衣、棉裤、棉鞋,只与秃笔、墨汁为伍;夏天,家人在湖边乘凉,她将自己关在屋子里耐心书写,甚至故意睡不铺凉席的床铺,以此来磨练意志。就这样寒来暑往过了两年,胡秋萍也盲写了两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父亲的朋友为胡秋萍找到了书法之路的第一位老师———相国寺管理处的靳选之,他在开封市书法界享有盛名。自此,胡秋萍开始了正规化学习。
  在靳选之老师的引领下,胡秋萍开始实践老师的一句话“学书一定要上溯魏晋二王,才有古雅之气”。她几乎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舍弃了人生中很多正常人应该享有的快乐,一头扎进书法世界不肯出来。当初靳选之老师眼中坐不住冷板凳的文工团演员,逐渐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执着和天赋。每当遇到去外地演出,胡秋萍将纸和墨汁打进背包里,质量不过关的瓶盖常常使墨汁溢出来污染被子。演出每到一地,胡秋萍最关心的是有没有一张可以写字的桌子,有时候找不到桌子她就把床铺掀起来,把报纸铺在床板上写。那时根本没有轰轰烈烈的展览和大赛召唤,更不用说写字换钱了。当问及为什么那样执着时,胡秋萍平静地说:
  “现在回想起来,只是觉得人应该做点事,不能整天无所事事。而我又没有条件和能力去做其他的大事,只有力所能及地练字,仿佛练字是对生命一种最好的交待。”
  写了几年之后,胡秋萍觉得有必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1983年,她报考了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班。这对于一个只受过初中教育的学生来说,可谓困难重重。拿古汉语来说,只读过《叶公好龙》一篇古文的胡秋萍,听古代汉语如同听天书一般,完全不知所云。于是,她牢记老师讲的“字词句落实”要领,咬着牙一字一字地啃字典,最后愣是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绩。后来,胡秋萍又专升本到郑州大学读了两年书。由于爱好文艺,既懂书法又会表演加之有文凭,胡秋萍被推荐到开封市委老干部局工作。1987年末,胡秋萍离开生活了24年的古城开封来到郑州,考入《河南科技报》成为一名报人,加上在《大河报》工作的几年,胡秋萍做记者十余年来,从未放弃过对书法世界的探索。
  必然:执着成就中国最美女书家2001年,胡秋萍离开报社,开始专职写书法。正如其诗自谓:“四十才圆少时梦,求来寂寞养清心。繁华删尽秋云里,留得闲情听梵音。”
  在人生前三十年的积淀期,胡秋萍广泛临习历代名帖,从秦汉碑文到历代法帖,辗转于二王之间受益良多,更从颜真卿、怀素、苏轼、米芾诸家身上取精用宏,其行草书往往透出鲁公的气息。1985年,在郑州举办的“王铎书法展”上,胡秋萍感受到王铎书法的震撼魅力和磅礴气势。在王铎后期书法的启迪下,胡秋萍不仅进入了王铎博大的书法世界,而且以超常的敏感读懂了王铎的苦涩心境和尴尬境遇。尽管如此,胡秋萍绝不是一个只讲求技术的匠人,在临王的过程中,她着意于王铎连绵环绕的书意,失去了王铎书法痛极生狂、笔墨当哭的淋漓气势。于是,临书的他人面目与创新的自我面目之间的矛盾凸现出来。内心焦虑的胡秋萍开始了新的探索,新的书法形势为她提供了参考。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是胡秋萍的探索试验期。1998年6月,胡秋萍参加了在四川举办的“巴蜀点兵”中国现代书法展,她接触到一些远离书法和较时代艺术前沿的东西。这次书法展给胡秋萍带来了巨大影响,会后她与搞现代书法的朋友保持联系,从他们身上学习新东西,并开始用新的美学思想观念来观照书法,让它在线条的表现上更轻松、自然,更接近生命的自然状态。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摹写,胡秋萍逐渐发现了现代书法的缺陷,有的作品甚至称不上是书法,叫水墨艺术、构成艺术、装置艺术更合适。自此,胡秋萍又开始向传统书法复归。
  按照王岳川教授的分法,胡秋萍在21世纪初进入了铸造风格形象时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自由游走,胡秋萍逐渐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她的作品呈现出一种高韵深情的古雅之美,同时又具有现代意识。2004年进入北京大学深造后,胡秋萍更坚定了艺术可以容忍偏激但不能容忍平庸的看法,由一个才情呈露的书家变为发愤读书寻求高手对话的人文学者,力求打通文史哲三界,成就自己艺术的理性把握。她感受出经入史,心游八极,依仁游艺的喜悦,如醍醐灌顶般清澈了解自己的审美追求,从此不再彷徨无主或人云亦云。她在人文精神的召感下努力使自己钟爱的书法从所谓的“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升华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使当下处于文化生态迷惘中的书坛传达出真正的人文情怀。于是,胡秋萍用学术之灯点亮了书法之火,走进了自己的“大书法”风格形象的自我整合完善期,在更高的精神境界上回应传统,从文化根基上入手展开新时代的书法创新,成为她每天笔歌墨舞的快乐源泉。
  胡秋萍早已是一个超越地域性影响而具有全国性声望的书家。她以女性书家问鼎草书,有足多称者。在书法史上,女性书家善大草者几近于无,可以说这是一个女性书家难以涉足的领域。因而,在一个即使是男性书家也难以轻易涉足并取得成绩的创作领域,她所表现出的才情和深刻使我们对她的草书不得不报以由衷的期许。
  已到知天命之年的胡秋萍在书法这条路上探索了近四十年,以她的坚韧和执着攀登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并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能有一件事让我终身为之痴迷,则人生足矣。”胡秋萍如是说。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信仰,有精神和信仰的人生才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