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潘公凯——弥散与生成”展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伴随展览在今日美术馆、我院与北京大学举行了系列学术活动,持续至3月底,在我院至全国美术界乃至国际美术界引发了热烈反响。
与院内师生面对面
潘公凯教授与我院师生进行了充分互动,各院系师生以及学术委员会都以先参观再讨论的方式,对潘公凯教授的作品与想法进行分析与探讨。其中学术委员会和青年教师特别专场座谈分别于3月12日和19日进行。
薛永年教授提出展览呈现三个特点,“知行并进,多元一体;跨界思维,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坚持核心。”易英教授认为潘公凯教授的装置艺术,将中国传统元素和西方科技与当代观念紧密结合,对国家文化战略和应对全球化文化竞争具有积极作用。中青年教师就“提高建筑师审美素养”、“东西文化生态对比”、“艺术和设计的边界”等问题与潘公凯教授展开热烈讨论。
国内国际研讨会引机锋
围绕此次展览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了三场专业性极强的学术研讨会,邀请海内外知名批评家、策展人、学者、艺术家数十位参与研讨,旨在将潘公凯教授展览引发的讨论推向深入。
3月14日的研讨会围绕“错构与当代性”、“现代性的自觉”、“笔墨的精神性”三个主题,汇集国内20位中青年批评家展开讨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锋教授积极评价潘公凯教授在不断跨界的过程中对艺术进行深入思考,针对西方学者重在客体对象的艺术终结论,提出了基于主体自身的“转念”概念。
3月16日至17日的国际研讨会聚集了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与国内知名教授、策展人、艺术家15人,围绕“现代性与自觉”、“水墨艺术的当代呈现”、“跨界实验与艺术空间”三个议题展开讨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沈揆一教授赞同《中国现代美术之路》中的挑战与回应视角,并强调潘公凯教授使用“自觉”意在说明中国面对西方挑战的态度是主动选择。德国汉学家米歇尔•康•阿克曼先生理解水墨画的本质精髓在“写意”,是“基于艺术家长期修养凝结而成的才情”。
3月23日的国际研讨会围绕“中国画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画发展现状与中国文化断裂现象之间的关系”、“艺术‘现代性’发展之路的国际研究”三方面展开讨论。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巫鸿教授指出,中国水墨画的传统能否被传承,关键在于“笔墨”的审美属性能否被西方和大众所理解,因此需要寻找有效的方式对“笔墨”的内涵加以阐释。德国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教授兴奋于展览中提出的“现代性”问题,并指出俄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在各自历史背景中均形成了不同的“现代性”问题,各国艺术家、学者应主动展开本国研究,从更广阔的视角关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
专场讲座迸火花
座谈和研讨会同期还举办展览周边讲座四场,以国际知名学者与潘公凯教授对谈的形式,分别在今日美术馆、我院和北京大学开讲。其中3月21日晚,以“另一种现代性?”为题的讲座在我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
贝尔廷教授在讲座中对他所著《艺术史的终结?》在中国常与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相混淆而存在的误读现象予以澄清,指出两本书的关键词分别为“艺术史”和“艺术”。他的“艺术史终结”论源于对艺术史学科所传达的线性、进步的艺术史观及其普世性特点的怀疑。阿克曼先生认同潘公凯教授在《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的观点,同时指出自八十年代后中国艺术从革命现实主义关怀转到对艺术家自身的观照。
经过一系列的座谈、研讨与讲座活动,与会者在艺术研究方面都获得了新思路,同时也为中国画未来的国际性发展及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理清了思路。正如潘公凯教授所期望的,在当代文化和艺术走向“弥散”的趋势下,作为艺术创作者和研究者,应在全球化弥散景观的困惑中有所“生成”。
人文学院 赵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