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文化沸点

2013-04-16     浏览(73)     (0)

  抠墙皮抠不出诺奖据4月7日《京华时报》报道,清明小长假三天,莫言旧居接待的游客超过千人。游客中既有单纯去参观沾“文气”的,也不乏“抠墙皮、挖砖块”的。
  追崇莫言,这是好事,社会需要这样的追星族。但如何礼待莫言故居,将“莫言热”转化为一种鞭策鼓励、积极进取的正能量,考量着游人的文明素养。可以肯定,“抠墙皮”永远抠不来诺贝尔文学奖,理性地从“莫言热”中汲取人生“营养”,这才是游人应取的态度。“万人坑”不是文物也应该保护济南“万人坑”遗址要被开发成商业住宅,用来纪念的石碑也被开发商移走,消息一出,舆论哗然。4与10日,济南市槐荫区文物局表示,“万人坑”从来就没有被列入文物遗迹之列。而当日晚间,济南市规划局负责人又称,“目前试验机厂土地并未被规划为商住用地,目前也没有接到开发商关于楼盘开发的申请”。
  一个最简单的常识是,不属于文物古迹,并不意味着就不具备文物的价值,就不包含文化意义。很多历史遗迹没能被写进文物古迹名单,并不是因为不够格,而是遭遇文化短视和利益捆绑,或者是还没有完成相关评定程序。在这样的情境下,又怎么可以掩蔽这些历史文化本身包含的价值?
  抗日剧不能靠雷人赢人心4月10日央视报道,日前上映的各种雷人抗日剧引网友热议,剧情包含“手撕鬼子、手雷炸飞机”等编造内容。央视评论雷人抗日剧不尊重历史,是愚民主义,影响恶劣。更有网友微博爆料,在要求很严格的抗战剧中,居然出现了美女裸体与红军战士相互敬礼的镜头。图片曝光后,很多网友都觉得不应该。
  抗战剧无论是严肃也罢,搞笑也好,都应该不能让人感觉失其“真善美”。虽然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但若偏离了“真善美”及其正常轨道,也就让人深感闹心和产生厌恶情绪。即便你迎合了某些人的口味,也仍改变不了被人们所抛弃的命运。
  古建筑的命运发人深省4月4日,成龙连发4条微博,声称要将自己20年前购藏的4栋安徽古建筑捐赠给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微博一出,顿时引发争议。成龙赶紧发了一条微博,表示自己不会做对不起民族对不起国家的事。成龙的挚友王平久也马上接受了记者采访,道出了捐楼事件的种种不为人知的内幕。成龙说“这么好的东西,多想把它保护起来,多想捐给国家,但没人理我”。在舆论的关注之下,黄山市文化委的官员站出来,希望成龙把这些古民居捐回它的老家,说徽州古建筑在古徽州更容易体现它的人文、美学等价值,黄山市政府会提供人才、土地、资金的支持。
  不知道某些官员早干什么去了,当年成龙买下的这些古屋,面临的是要被拆除的命运啊。彼时它们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你怎么没发现?如果可以,对这些在仓库里被白蚁啃的古建筑来说,就地保护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相比之下,倒是新加坡对这些古建筑的重视程度,让成龙“非常感动”,“几乎有冲动想把其余那六栋也捐给他们”———自己国家的东西要放到国外去保护才放心,这到底在打谁的脸呢? (编辑/点评 鲁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