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德州学院 - 《德州学院报》

让爱心的力量无限传递

作者:李桂丹  ◆李振彬    
2013-04-10     浏览(45)     (0)

  2012年12月20日,一封来自德州市特殊教育中心李校长的感谢信送到了德州学院,“德州学院音乐系自2003年以来,一直帮助这个由聋哑和智障组成的特殊群体,大学毕业生一届又一届,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唯一不变的就是他们对这个特殊群体连续10年的不断帮助……”当我们读完这封信后,无不为里面所流露出的满满爱心所感动。爱的起源故事要从2003年说起,爱的发起人名叫褚杨。小时候,离她家不远有一所特殊的学校,里面的孩子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残疾,但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没有任何界限的,她总是能和那些孩子们玩成一片。后来她知道那是德州市特殊教育中心,里面的孩子都是聋哑或智障的儿童,她从心底想要帮助他们。2003年,褚杨进入了德州学院音乐系,这时的她,仍旧没有忘记儿时的梦想。她每周都会去特教中心看望孩子们,与小时候不同的是,她如今是以教师的身份,去给那里的孩子上课,有时还会用自己打工挣的钱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文具、书籍、玩具·……虽然并不多,但只要心中装着爱,能为特殊教育中心的小朋友做点什么,她就心满意足了。就这样,她一直把这份爱心坚持到毕业,毕业后,她又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去特教中心当一名老师,把对孩子们的爱继续传下去。爱的传递褚杨的行为也在感染着她身边的同学,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特教中心的支教队伍中。每周二下午,志愿者们就会按时赶到特教中心,除去做一些打扫卫生的常规劳动,他们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孩子们上课,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尽可能的丰富孩子们的生活。而这一坚持就是十年,这十年爱心传递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参加志愿活动的梁珊珊告诉我们,“我们每次在支教之前都会提前做计划,先是动员同学们和我们一起献爱心,然后向他们借交通工具,给他们分组,安排他们应该做哪些工作”。“与他们交流时,我们会在黑板上一个字一个字的写出来,他们很认真的听我们上课。在教孩子们唱歌跳舞时即使听不到,他们也会努力跟着节拍”刘宏伟说。正是同学们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才使得他们的爱心传递如此的顺利。
  学校孩子们的热情也是他们坚持爱心传递的动力。每到周二,孩子们就早早的等在校门口,这些孩子们虽然智力有问题,但每当看到哥哥姐姐到来还离得老远时他们就会大声的喊 “哥哥姐姐”,等他们下车后孩子们还会拉住他们的手不放。每当这一幕发生,志愿者们都希望通过传授更多的知识来回报孩子们的爱。第一次去参加志愿活动的穆培培回忆说,“我刚开始挺害怕的,毕竟第一次和特殊儿童接触,但是当我真正融入到他们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被他们单纯的世界所感动。”就这样因为孩子们的热情和单纯的思想,让他们的爱心从未间断。爱的坚持去特教中心支教的日子就这样一直持续着,音乐系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这个队伍,他们中的很多同学都是从大一一直工作到大四,因为他们深深爱上了这份志愿活动,爱上了和孩子们相处。因为和孩子们在一起让他们的心灵变得特别纯净。志愿者姜希超说“因为他们,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因为我们,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十年不长,褚杨和志愿者们见证了特教中心孩子们的成长。十年不短,孩子们和志愿者换了一届又一届,但爱却在一直不断延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