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报》

论“鞋”与“脚”的关系

——兼论党的“三个自信”

作者:黄立营    
2013-03-30     浏览(65)     (0)
  3月23日,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访俄罗斯,他在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提到:“鞋子合脚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知道”,很多外国媒体把这一讲话称之为习近平的“鞋子理论”,也被称为鞋子与脚理论。
  鞋与脚的关系有两种,一是鞋子基本与脚相适应,这样穿起来脚感到比较舒服,鞋与脚完全适应的情况在辩证法里根本不存在;二是鞋与脚根本不适应,这种鞋针对不同的脚,脚的主人也是有不同感受与选择的。比如有的鞋子太小,穿着它举步维艰,或者太大,靸着它步履踉跄,但穷苦人家的孩子也只能将就,因为到底比光着脚丫走在荆棘崎岖的道路上要好得多。我小时候由于家里比较穷,大多穿这种鞋子,我的梦想就是将来有一天能穿上我们班供销社主任儿子穿的那种鞋,白色运动鞋。又比如有的鞋子穿着虽然有点不适,但还可以凑合,破落户的子弟也只得忍耐,慢慢磨合,使脚与鞋子逐渐适应,以至让脚尝到鞋的甜头,变得合脚而且舒服。到上高中时,我大姐给我做的布鞋大多如此,要么大了很多,要么小了很多。虽然我的脚很难受,但我从来没想过扔掉它,因为我所在的重点中学要求学生不能光脚,并且还得考虑女生的感受。再比如高跟鞋,穿着虽然夹脚,会把脚打出许多水泡,甚至有导致脚趾畸形的可能,但因为式样新颖,外观漂亮,炫人眼目,很有特色,招摇过市的女郎,即便“累得死”,也要咬紧牙关硬撑,绝不愿意换一双普通的平跟鞋。
  “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才知道”这是中国民间流行的老话,版本虽然不同,意思却是一样的。如果用这些话只是总结一种生活经验,其实并没有多大意义。不过,把这些话用来比喻国家体制和人民群众,不但变得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而且充满智慧、富有哲理。
  基于“鞋子理论”,由此我想到,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建构一种什么样的信仰、实施一种什么道路,最后的选择权和评判权在一个国家的人民。人民做怎样的选择也不是随意的。这是由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一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尤其是由现实的实践决定的。人民选择和评判的依据,我想还得回到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国家才有今天这种地位。改革生产关系(鞋)不适应生产力(脚)发展的状况(经济体制改革),上层建筑(鞋)不适应经济基础(脚)发展状况(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是党的核心任务。“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故事,叫“削足适履”。讲的是春秋时期,得益于楚灵王的弃疾,由于听信坏人的谗言、忘恩负义、背信弃义,最终自己当上国君,就好比把脚削小来适合鞋子的大小,这个成语用于现代的政治环境,就是习惯了用头走路而不是用脚走路的人,当跬步行千里的脚与鞋子发生矛盾的时候,不是果断丢掉鞋子或另换新鞋,而是用刀砍掉不适合鞋子的脚的多余部分。但我想要说的,到底我们的鞋还适应不适应脚的发展,是基本适应还是基本不适应,判断的主体当然是人民群众,判断的依据当然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任何不顾事实攻击她的道路、理论、制度都不知道要把中国引向何处。我们不能走僵化封闭的老路、更不能走改弦更张的邪路。
  德国哲学家、“微积分”创始人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一句哲理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我想套用一下:世界上找不到两双完全相同的鞋,同时也找不到两只完全相同的脚。不管同和不同,我们只关心脚穿的鞋是否舒服。那只有脚知道了。我始终坚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作者为建筑设计与装饰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