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安理工大学 - 《西安理工大报》

让冬天不再寒冷

作者:李萌娇  信管111班  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3-04-02     浏览(119)     (0)

 

    2012年12月14日,因为这一天的活动,在我生命里烙下深深的痕迹。

    我从未见过真正的山区小学,只是从各种媒体报道的图片中有了大致的了解,只是记得大眼睛女孩的照片留给我的震撼。我一直以为那离我很遥远,也许是在某个不知名的遥远山村,也许只有去支教我才会见到那样的场景。在随校学生会举办的“让冬天不再寒冷”走进蓝田活动中,我看到了真实的场景,思绪万千。

    那天早9点,校学生会同学开始集合,之后,爱心车队到来,搬运物品上车。10点多,车队踏上了前往蓝田之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一行人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江流沟小学。

    江流沟小学是去年活动资助过的一所学校, 今年又是从走访的9所学校中再次被挑出来,条件的艰苦可想而知。然而,到达时的那一刻,还是让人有些难以置信。那是一个没有标志的小院,只有一个破旧的铁门,就像某个家庭的住宅,甚至比不上。学校与村委会共用一个院子,那几间时间久远的房子应该就是学生的教室。只是,村委会雪白的墙壁与教室的破旧对比太过鲜明。一下车,寒风凛冽,冷得刺骨,我们在校长的迎接下走进学校。看到的一排房间,墙壁脱落的斑斑驳驳,房顶有未化的积雪,冒出许多杂草的叶尖。只有两间的教室,分别是一到三年级和四五年级的教室。第三间房子是废弃的教室,堆满了废弃的桌凳。教室玻璃总算是完整的,据说是去年活动之后换的。

    走进教室,还是冷意不减,首先看到那破旧的桌椅,心里更是一动,说不出的感觉,不是震惊,是想象与现实重叠的复杂,带点苦涩。那木制的桌椅,似乎有了不少的年岁,油漆剥落的所剩无几,显出树木的纹理和木板拼接的缝隙。伸手摸上去,不仅桌面坑坑洼洼,似乎也是摇摇欲坠没有稳固感,一时感慨万分。再转过身看黑板,是由一块不甚平整的水泥板刷成的,那些坑坑点点与裂纹同样宣示着它的年岁。上方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和国旗,那泛黄的纸张,那醒目的字迹,让我有一种从未如此深刻的感触,那一瞬间体会到沉重。寒意随着沉思升起,抬头看那没有封顶的屋顶,那么高,那么无法阻挡寒意的侵袭。不知道没有炉火的孩子们怎样在这样的寒冷中学习。抬头发现两台空调,开了一台,却没有感受到暖意。一经询问,是今年国家统一安装的,只是学校付不起电费。

    校学生会的同学和爱心人士们在院子里忙着搬运物资,帮孩子们穿上厚的棉衣,带上暖的围巾,分发新的学习用品,和孩子们一起合影拍照。看着他们的小脸,冻得通红,那澄澈的眼睛却充满着笑意。那一刻,我明白了那张照片的成功之处,也震撼于那澄澈的眼眸。那纯真的眼眸,有让人不敢直视、让人心生内疚的力量。

    之后,同学们回到教室,教大点的孩子学英语,教小的孩子画画。听着同学们热情又亲切的声音渐渐得到孩子们的回应,那一刻,感动无法言语。因为,我们能做的真的即使微小却也是有用的。十几个孩子只有3名年过半百的老师来教,只是没有人能教他们英语。看到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样子,我们也许该深刻地反省。

    时间过得很快,两点钟,要离开了,去往下一个目的地——后李坪小学。那弯弯曲曲的盘山路,也许,承载的是孩子们的求学梦。

    后李坪小学,终究看上去像是一所学校了,只是那楼也是一副年代久远的样子。走进教室,桌凳同样破旧,还好,有一个小炉子。走到楼后,孩子们正在上体育课,而所有年级的学生加起来也不过五十来人。经过询问,学校只有9位老师来教六个年级的学生,师资也是同样紧张。交付好物资后,我们一行人踏上返校的路途。

    大家沉默了许多,心情既是满足又是沉重。既感慨我们活动总算顺利完成,带着全校同学的爱心为孩子们尽到了一点绵薄之力,又感慨于沉重的现实。交谈中,同学们都深刻体会到了我们条件优越,应该更加珍惜我们的学习机会,努力充实自己,也在内心增加了一份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的意义不仅于此,同学们在活动中,相互认识,又拥有了新的朋友。我相信这个活动永远不会结束,一定会有人把它继续传承下去,让冬天都不再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