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安理工大学 - 《西安理工大报》

拜谒皖南事变纪念馆

作者:马福生  国立高工50铸  校友    
2013-04-02     浏览(111)     (0)

 

    从黄山下来,路经革命老区泾县,拜谒了皖南事变纪念馆。由于游客不多,馆内的讲解员非常热心,回答了参观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在国共合作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背景下,1941年1月由叶挺、项英率领的九千名新四军,奉命由泾县云岭出发,绕道苏南北上抗日。行至茂林,遭到国民党预谋伏击,仅两千人突出重围,七千新四军将士壮烈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泾县城郊的“水西山”上兴建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陵园依傍着泾川,紧靠着城区,环境优美,幽静异常。

    陵园入口利用两边的高岗,构成了相对的两个土墙,形成陵园的天然大门。入口建有四座七米多高的石阙,四座象征着新四军,七米高寓意皖南事变九千新四军苦战七天七夜,给人们一个纪念性的空间遐想。

    进入陵园拾级而上,是一个小型广场,正面的挡土墙上,镶嵌着叶飞同志题写的“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字碑。正前方是一条50米长,上下三层,90级台阶的甬道。甬道正对着石阙门,象征着九千新四军分三路北上抗日。

    甬道两旁是皖南事变雕塑走廊,以“话别北上”、“血战”、“百战崖”、“慈母情”、“掩护”、“突围”六个动人画面,概括了皖南事变的经过。石阶到顶,通过石门就进入了主碑纪念广场。

    纪念广场正面有一个高大的半圆形主碑,碑身高约14米,宽27米。碑身镌刻着邓小平同志“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碑后面是无名烈士墓。广场四周种着苍松翠柏和花坛。

    纪念廊环周矗立着九根具有皖南特色的圆形巨柱,只有两根是完好的,七根半截残柱象征着七千将士遇难。纪念廊里有许多大理石碑,镌刻着众多中央领导及老将军们的题词。

    周恩来题词:“千古奇怨,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江泽民书记题词:“青山埋忠骨,精神育后人”。

    整个陵园建筑气势宏伟,内涵深刻,体现了设计师们对烈士的深情怀念和敬意,他们是用建筑的语言,增强人们的想象力。

    参观烈士陵园后,我们请求讲解员播放《新四军军歌》,看着纪念碑上陈毅将军的歌词,听着雄浑的歌声: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获得丰富的战斗经验,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军歌响彻了整个烈士陵园,拜谒的人们仿佛置身于当年新四军在操练、行军、赛歌的情景之中,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是一个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大课堂。它通过碑文、群雕、柱石、题词、军歌、石阙、墓地多方面的表述,使我们形象地了解了新四军的这段悲壮的历史,了解了皖南事变的真相,深感革命的成功来之不易。我们今天有了美好幸福的生活,永远不要忘记先烈为我们献出的鲜血和生命,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摘自国立高工校友会《联谊会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