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02年到2004年赴韩国留学期间,为了勤工俭学,在“LG电子”龟尾分公司找了份教汉语的兼职工作。学员是公司总务处的员工,大都有一定的汉语学习基础,但是对汉语发音中平、仄四声以及平舌、卷舌还是常常混淆,加之两国文化上的差异,闹出了很多笑话。
被“吻”无数次
每次上课,我的韩国学生就象刚学习语言的孩子一样,总是有很多问题,因此经常提问。提问的开头语就是“我问你”,可是,他们的发音往往是“我吻你”,一堂课下来,我满脸通红,被“吻”无数次。一位男职员还满脸认真地说:“你学习韩语有问题,可以‘吻’我。”
很难掌握
一次课后,我请他们谈谈学习汉语的感受。大多数都是“汉语很难”之类的回答。一个汉语水平颇高的职员为了不重复别人答案,思考了半天,才一字一顿地说:“我对汉语,就象对我老婆一样,我很爱她,但是,很难掌握。”
炮打蚊子
为了讲好课,每次课前我都精心准备。一次备课中,遇到了“大材小用”这个词,我顿时想起了《ENTRAPMENT》(《偷天陷阱》)这部好莱坞电影。影片中有这样一段场景:男、女主人公利用“别用炮打蚊子”的密码打开了一个密室。我在网上找到这部电影,原封不动地将密码面板抄了下来,在WORD中画好,同时附上该电影的海报。我想,这对于解释“大材小用”这个成语,同时说明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是很有意义的。当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连比画带说地将这段情节交代清楚后,众人都齐声赞叹,唯有一名职员满脸狐疑地问:“你这样讲这个词,是不是‘炮打蚊子’?”——看来他是彻底掌握了。
随便方便
一次课上,讲到了“顺便”、“随便”、“方便”这样几个词,我特地解释了一下“方便”另外的一个意思,即大、小便。这时,一个职员的手机响了,他看了一下号码起身就往外走,我下意识地问:“去哪儿?”,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我打电话,顺便随便方便一下。”
京酱肉丝和肉丝京酱
“LG电子”在中国有很多分公司,因此总务处的职员绝大多数都到过北京、南京、天津等地,中国菜吃过不少。一次,我开玩笑地介绍说,在中国的餐馆中,牛肉炖柿子和柿子炖牛肉的区别在于牛肉和柿子量的多少。没想到,一个学员恍然大悟地说:“噢,怪不得在北京吃的那个菜叫京酱肉丝,而不叫肉丝京酱呀!下次去… …”据我保守地估计,他今后出差到中国,点菜时会遇到些麻烦。
家雀儿
我是哈尔滨人,在哈尔滨的普通话中,叫人名字时常带儿化音,如东海儿、元辰儿等等,但跟最后一个字的发音有关,并不对所有名字都适用。学员们可不管这一套,当得知这样称呼名字显得更亲切、自然后,如获至宝,在课上开始抛弃了韩国森严的等级称谓,大肆使用儿化音称呼对方,对我也志强儿、志强儿的叫了起来,发音标准的也还罢了,不标准的,听起来则是叫我“家雀儿、家雀儿”。忍无可忍后,我不得不出面制止:“别叫俺‘家雀儿’了,叫俺‘家贼’。”——这句哈尔滨土话,其他地方的中国人都不见得懂。
找你去了
洪次长是总务的第二号人物,位高权重,上课经常迟到。一次在我课前内急,急忙奔赴厕所。小解时意外地看见科长,彼此有些尴尬。我开玩笑地说:“我找你来了。”几次下来,他对其中寓意完全掌握,这也为他今后的迟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后每次迟到,不等我问,他就自己解释说:“我找你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