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校党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意见》指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开宗明义:坚持内涵式发展,堪称对我们办学实践的直接肯定,令我们振奋。
5月,我校2001届毕业生叶聪,作为“中国载人深潜第一人” 荣膺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青年的最高荣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近7年,学校以95%以上的成绩稳坐黑龙江省高校就业率第一的“交椅”。在教育部今年对25所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就业工作的抽查中,学校在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方面均排名第一……人才培养硕果,让我们欣慰。
直击人才培养靶心,坚定精英教育理念;锁定人才培养重心,坚守教学中心地位;紧握人才培养核心,坚持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狠抓教育教学管理——回溯近年来学校着力构建精英教育体系,狠抓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系列探索实践,我们用执着与汗水刻录下了自己夯实内功、稳健成长的坚实足迹,也为无数青年学子扬起了人生破浪远航的风帆。
击中靶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哈军工曾经书写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奇迹”。“你们是自哈军工以来第××期学员……”每年迎接新生入学和为毕业生送行时,校长刘志刚都会重复这样的话。“哈军工学员”成为从这所大院走出去的学子“永不磨灭的番号”。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作为我国“三海一核”领域最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我们的毕业生能否满足国家建设强大海军、推进造船大国向强国转变、发展新型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加快发展核能工程等战略需求?
2005年,在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刘志刚校长说:“我们这所学校不是北大、清华,哈尔滨工程大学要有自己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精英型,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校对自身人才培养使命的规格定位,也是学校对国防科技工业高层次人才迫切需求的有力应答。
何为精英?何为工程大学的精英?2005年2月、3月,短短两个月内,寒假工作会、本科教学工作会和三届五次教代会,学校3次论述精英教育体系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不断深化和统一全校师生员工的认识。
“工程大学人才培养的品牌应该是:我国船舶工业一流工程师和企业家的摇篮,国防科技工业和东北地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这一对精英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初描述,被写入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
“要想完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就必须进行精英教育,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并以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导学校的教学工作。”主管学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杨德森自此将“精英教育”作为指导和衡量教学工作的指针。
围绕这一“靶心”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实践探索,数年未曾间断。2007年,校党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意见》,学校召开四届一次教代会,工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更加清晰,“就是要培养具有坚定信念与创新精神,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的可靠顶用之才,‘三海一核’等国防科技和国民经济建设各领域的科技精英、学术精英和管理精英”。
而为实现这一精英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从“十一五”至“十二五”,形成了一整套从战略到举措,构架完整、切实可操作的精英教育“行动”体系——
2005年,启动实施“创新推动、打造品牌”人才培养战略,对推进精英教育从学校发展战略层面进行谋划,确定了创新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品牌建设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创新培养体系,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倡导研究型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发展思路。
同年,提出分阶段形成精英教育体系特色的办学理念、体系框架,明确了教育教学特别是在特色领域必须以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为己任,走出过分注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探索改革,努力探索精英教育的大学教学。
2007年,构建完善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学生科技创新“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
2011年,校党委书记谷焕民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正式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培养转型升级工程,依托9个着力点,全力实现本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6个转变,再度开启学校工程化破解精英人才培养的新实践。
锁定重心:瞄准上课那些事儿
“做月饼的模子做不出蛋糕”采用什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最根本来说就是给学生上哪些课,怎样上课,这是构建精英教育体系首要锁定的重心。
“想做船舶行业‘总师’级人物,就要对相关的知识都了解一些,至少能做到跟相关专家可以交流,懂得他们的语言。”这是徐玉如院士在世时对青年学子的期望。
为了给学生们开设“既博又专”课程门类,学校以“基础宽厚、专业突出”为原则,重新修订并实施“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将现有本科专业划分为4个大类,理工类、经济管理类、社会科学类和语言文学类。对于占学校人才培养大多数的理工类学生,打通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工程图学、力学、电工、机械和管理类等基础平台课,突出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理论和综合素养,更加强调数理基础的厚重扎实、口径拓宽。
“如今的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要具备‘T’型知识结构,就是既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又要在专业领域有较深的研究。” 大三学生王奥博对新课程很支持。
“电工基础课的课程体系完全进行了重新梳理,重点不在要讲多高深的知识,重点在于教授给学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数学课基础课也要突出学校的‘三海一核’特色,不再是单纯讲数学理论,要讲述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应用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电工基础课教研室主任席志红和理学院公共数学教学中心主任贾念念向记者介绍说。
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学校把珍惜每一个学时落到实处,不断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素养、拓宽知识面,学校开设了大量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中外历时与文化、语言与文学、哲学人生与社会科学、艺术修养与审美、自然科学与人类文明、国防文化与船海史话及新生研讨类公共通识课程150门,以信通学院为例,还开设了165门专业拓展类通识课。
课程“食谱”变得异常丰富,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和感兴趣的课程,主动完善、拓展知识结构,开阔眼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宽阔的专业视野和思想,对学科的全面认识,还要有实际应用经验,把课程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授人以渔”是学校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的灵魂,老师们对此形成了共识。
“张亮老师有着丰富的科研经验,讲课不拘泥于教材,着重于把我们引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去。”学生们认为有科研经历的老师能把死知识讲活,“不光吃到了鱼”,学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打渔”的本领。
“年过8旬的杨士莪院士从未离开过本科生课堂”,“给我们上课的大牌教授非常多,够份量!”受采访的学生们觉得受益匪浅。
学校不断加大力度,出台切实政策引导支持教师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及时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要把学校在学科、科研、人才上的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在学校的教学工作奖励大会上校党委书记谷焕民强调指出,重视教学要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学校的相关工作和投入中。
协同一心:
大学生科技创新“滚雪球”
着迷于机械制造和人工智能的任化龙,大学四年在学校科研立项的支持下,自发组建了一支完全由本科生组成的科研团队,研制出了高度仿人手的灵巧手。任化龙毕业时,斯坦福大学和卡耐基梅隆大学这两所在全美人工智能方面排名前3的学校均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由此任华龙成了他所在的自动化学院很多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任化龙的个性化成才之路离不开学校为学生搭建的科创平台和环境。近年来,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逐年升级。2009年,学校党委专门下发《关于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立足全局,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全员动员、加大投入,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几乎成为每个学生全员参与的一项“大运动”。
主管学生工作的学校党委副书记魏潾在采访中表示,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学校实施精英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学校将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科技创新实践中有所提高。
李瑞鹏所在的班级曾被评为船舶学院的“科创班级”,他说:“最开始我们班只有1、2个人参加科创活动,在学校和老师的大力支持、积极引导下,大家看到了甜头,萌生了兴趣,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从普通立项、重点科研立项,再加上学生的科研训练计划,组成多个团队,这是一个点、线、面、体一步步壮大的过程。”
学校各部门协同一心、合理分工、密切合作,不只教务处等教学管理“正规军”在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上“忙活”,实资处、校团委、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科技园等所有相关部门形成了多部门联动、配合的机制,让学校的“千军万马”、各部门工作的“千头万绪”都统一到人才培养这个大目标上来,使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形成“滚雪球”之势,并使这个雪球越滚越大。
学校逐步完善和建构了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学生科技创新“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实验教学和科技创新工作在三分天下中占据其二,几年时间做得风声水起,现已建成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0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全面向学生开放。在人、财、物多方向托举之下,学生创新热情空前高涨,学校创新氛围愈加浓郁,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同学们打破专业、年级界限,把业余时间忘情地泡在实验室里搞创新实践,每年有6000余人次参加校内60余项创新单项活动,学校五年累积在国际级别创新赛事中获奖近60项、国内级别赛事中获奖300余项,创新育人可谓姹紫嫣红风起云涌。
严字正心:
把好质量关,练就好学风
在刚刚落幕的2011年度教学表彰大会现场,“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的红色条幅悬挂在十分醒目的位置上,“从严治教”“从严治学”的教风和学风,更是真切写进每一位师生的心里。
“这一原则和要求既体现在学校教学评价奖励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中,也是学校实施精英教育人才培养各方面工作始终坚持的准则。”教务处有关负责人对此这样解释。学校不断加强对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工作,有力保证学校精英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顺利实施。
2009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了学生大类转专业的力度。学生在完成1个半学期的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绩在前半数的学生可以凭借志趣重新选择一次专业,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学校把选择的自由和权利重新交给学生。
作为学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生大类培养专业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本科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要求各个相关部门严谨、规范地推进工作,切实保障各项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把选择专业的“自由”与管理上的“严格”结合起来,切实保障具备资格的学生真正享有这样的权利。
初入校园的学子首先印象深刻的是学校不打折扣的23天军训。严格的训练不仅锻炼了同学们坚韧、坚强、坚持的过硬素质,更切身体验了哈军工“严格、严谨、严密”的作风,并逐渐内化为独特的气质和风骨。
接受采访的几位同学都认为学校的学习风气“十分正”,“学风相当好”,一位同学突然感概:“哎呀,下学期新生入学了,自习室又该不好找了。”
“学生上了大学并不等于就进了保险箱,”学校倡导严格、到位“以学习为中心,以学风建设为主线,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重点”的学生工作思路,多数学院一直延续着大一第一学期学生集中管理、集体上自习的传统,给学生打好底,培养好习惯,以后便于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学校严关教学管理关,对授课教师实行“退出准入制度” 和“主讲教师制度”,一名教师要想走上讲台,必须经过教研室、院系层层把关。对学生评价过低的老师,学校会组织专家听课测评,不合格就要进行整改或退出。
为了公正检验学生学习成绩,敦促学生诚信为人,学校在黑龙江省率先启用教室监控系统,学生学籍管理以规范著称全省,成为黑龙江省高校标准的执行制度。2011年,学校出台关于强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文件,明确规定,任何活动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要保证教学优先主体地位。
5月,杏林花开香满园。学校近3成任课教师再度喜获总额达700余万元的教学奖励,叶聪荣膺青年最高荣誉,学校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50强……当越来越多的优质资源流向教学一线,当杰出人才不断“突”现,优秀人才长期“涌”现,这个春天,校园师生们脸上洋溢的笑脸,正是对学校坚定内涵发展道路,不懈探索精英教育的最佳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