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计算机学院

项目驱动式教育管理提升学生“三创”水平

2013-03-26     浏览(183)     (0)

  本报讯(记者张萍方婧)又到了一轮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高峰期,众多毕业生涌入市场,却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而我校计算机学院约30%的学生在大四实习实训时就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或达成就业意向,甚至每年有十几名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就已被用人单位“提前预定”。这都得益于计算机学院近年来扎实推行的以项目驱动式教育管理为核心的大学生“三创”教育探索和实践。
  所谓 “三创”即创新、创业、创造; “三创”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计算机学院院长谢圣献这样告诉记者: “IT是一个以不断创新为生命力的行业,我们培养的学生如何才能适应这个行业的需求,如何使他们成为在层级上、特征上和潜能上有明显优势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此,计算机学院自2006年正式启动实施了以项目驱动式教育管理为核心的大学生 “三创”教育。学院依据学生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由辅导员或班主任牵头,让学生自由组成兴趣项目小组,在系主任等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科研项目进行集体攻关,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各类专业竞赛,全面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2012级计科专业的宋颖涛刚入大一时就与其他几位同学组成了软工兴趣项目小组,主攻“杨辉三角”等问题。他们平时分头推演,周四下午集体碰头,探讨交流编程的可行性,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们已经能够用多种编程实现“杨辉三角”。他们还不断尝试解决一些国际顶级程序比赛的经典题目,如蚂蚁觅食等问题。像宋颖涛一样,其他班级同学也自由加入了不同的项目小组,有的主攻“八皇后问题”,有的主攻“红黑树”及“4杈树”等问题,学期末,大部分小组都完成了项目目标。同学们说:“当其他同学还在迷茫着怎样度过大学生活时,我们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我们的大一过得很充实!”
  为了按照年级和训练进程逐步深化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大二、大三时,大部分同学会重新组成跨专业、跨年级的兴趣项目小组,探究更专业更高水平的项目课题,并以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为平台,进一步锻炼创新创造能力。大三网络工程专业周越、王劲松等同学组建的网络安全项目小组就是这众多小组中的一个。他们依托学院的网络攻防实验室,在网络工程专业负责人贾仰理老师的指导下,展开了网络攻防技术的“大练兵”。成员间的碰撞交流,不仅使他们的网络攻防水平明显提升,也使他们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并受到多家用人单位的高度关注。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宗传军介绍,学院为同学们的科技创新提供了非常宽松的环境,大一到大三时段,学院强调对学生科研热情和科研持久力的培养,重在提升同学们的创新创造能力。进入大四,学院则更注重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强化技能,鼓励同学们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自主创业择业,同时积极牵线搭桥帮助同学们到实习实训单位进行实践锻炼。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