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锦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附属新华医院副院长、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现任上海市小儿先心病研究所所长。目前还兼任世界儿科与先心病协会管委会委员、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中华小儿外科学会常委、心胸外科学组组长、上海小儿外科学会副主委等职,并担任国内外多本杂志的副主编及编委。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子课题、卫生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研究项目。近年来,主译专著6部,参与编写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曾获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等荣誉;不久前又获得了第七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
见到刘锦纷教授的时候,他刚刚结束了一上午的手术,脸上却丝毫不见疲惫,反倒是一派惬意怡然。岁末年初,耳顺之年的刘教授卸下了行政职务,他高兴地说,现在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热爱的手术台上了。
守护童心
中国的小儿外科学诞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而小儿先心病的外科治疗则在此之后才得以起步。在之后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中,新中国小儿心胸外专业一度因种种不可抗拒的原因而裹足不前。也正因如此,1975年,当刚刚从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的刘锦纷走进附属新华医院时,小儿心胸外科正式组建不过两年,正在成长与求索的过程中。
刘锦纷的母亲和舅舅都是医生,从小的耳濡目染促使他对医学充满憧憬。作为儿科系的毕业生,三年的学习又培养了他对儿科的兴趣与感情,在小儿心胸外科需要新生力量的时候,刘锦纷毫无犹豫地听从了组织分配。其实,令他甘愿奋斗一生的,还是儿科医学本身的魅力。从医近40年的今天,刘锦纷依然每天早晨出现在科室里查房,一周平均有4台手术。去年一整年,他完成了100余台手术,其中70%属于复杂先心病。他喜欢孩子,喜欢手术台,喜欢患儿治疗后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时扑面而来的成就感。
“绩效相对较低,却承担更大的风险,这也许是儿科医生越来越紧缺的原因之一。”刘锦纷说,“但这个专业的魅力会在不断的实践中体现,也让人更加热爱。”他指着自己一头乌发表示,别看自己年纪虽然大了,但白头发比较少,这是孩子们带来的活力。和他们在一起,自己仿佛永远年轻。上周才接受了开胸手术的小朋友,今天早晨查房的时候已经可以跑过来抱住他的腿,笑嘻嘻地不撒手,这只有在儿科才能遇见的惊喜。刘锦纷说:“我们可以称先心病的治疗为根治,这些孩子的一生会因为我们的手术而改变。”看着曾经弱小多病的孩子,一天天茁壮成长,开始多彩的生活,甚至成为父母,有什么比“爱”和“生命”的延续更令人动容的呢?
不忘初心
1976年7月28日,一场大地震将唐山化为一片废墟,千百万人的命运因此改变,其中也包括刘锦纷。作为上海医疗队的成员之一,他随队来到唐山郊区的丰润县,开始了毕生难忘的一年生活。
这一年间,刘锦纷与“战友们”经历了大大小小的余震,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竭尽全力帮助受灾的唐山人民。每一天,他们都感受着生命的无常与脆弱,却也在顽强地与其抗争。一年间,他参与了大量手术,在实践中迅速成长了起来。火灾与烧、烫伤频发,刘锦纷为烧伤患儿做了植皮手术;面对苦苦哀求的二尖瓣狭窄患儿,他为冯卓荣教授当助手,在条件十分简陋的抗震房内成功地进行了心脏手术……如此大的手术量,积累了经验、磨练了医术。
采访时,刘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一块梅花牌手表,这是他作为上海医疗队成员在地震20年后回访唐山,唐山市政府赠送的。从1996年至今,这块表已经跟随他17年,形影不离。在当年的唐山,每一位患者对医生无条件的尊敬与信任都是催人奋斗的动力,而这块表,就代表了最朴实的爱戴。如今,当年的小医生已经成为了享誉海内外的专家,他始终将这份情谊深藏心底。“我遇到过患者家长拿着我的照片来对比着求医,生怕自己被骗。这令我觉得很荒诞,却也痛心,如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早已不复当年。”刘锦纷说道,“但我仍然相信作为一名医生,坚持开诚布公、平等沟通,仍然能获得大多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从医38年,并不是没有遇见过蛮不讲理的患者家属,但更多的则抱以感谢,曾有家属在患儿不幸夭折后仍感谢已经尽力了的刘医生。“这令我感到自己还有很多没有做好,还有很多需要努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刘锦纷不经意间轻抚腕上保养得当依然显得簇新的手表,那或许不仅代表了与唐山人民的感情,也提醒着他始终不忘从医的初衷。
凝聚众心
2012年,附属“儿中心”共实施了3460例先心病手术,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儿科先天性心脏病诊治单位。14年来,作为建设者和领路人,刘锦纷回忆起医院和学科的发展不无感慨。
刘锦纷恳切地表示,成绩的取得首先得益于老一辈们开创的良好局面,以丁文祥教授为首的前辈们不仅为专业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为后生树立了吃苦耐劳、精诚合作的价值标杆。其次,合理的梯队建设、前辈的倾囊相授与言传身教、新生代的创新与进取,都令整个团队在严谨中不失活力,传承中亦有突破。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个人利益和团队利益的结合。“在专业的发展中,我们始终牢记一句话,叫做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垮台。”他这样形容到。
不久前,刘锦纷领衔的《新生儿危重先心病围生期诊断和治疗的关键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获得第七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该课题组创立并实施新生儿先心病围生期诊断和治疗的关键技术,复杂畸形手术死亡率从15%降低至4.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每年定期举办国家级学习班,将技术推广至全国17家医院应用,缩小了我国在新生儿复杂、危重型先心病领域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这或者正好印证了刘锦纷所言,好的学科带头人加上好的团队精神,就能创造更多“可能”。
刘锦纷始终感念恩师丁教授对学生毫无保留的教诲,如今刘锦纷的学生也已逐渐成长为业界的中流砥柱,他对学生的栽培就同先生对他的一般:为医先为人,尤重责任心、同情心、上进心。他说,丁老师今年已经84岁了,仍旧每天上班、关注着学科新进展,这是医者对自己的要求。从“医学生”到“医生”,最终能不能有所成绩,关键是否勤奋。他鼓励医学生们牢记:有付出才有回报,在他人放松休息的时候,若仍在钻研学习,那么势必强人一筹。
柳叶刀光虽寒,重筑人心则暖。或许是因为和孩子打了四十年交道,保留了孩童般的纯真和活力,采访最后,刘锦纷一脸真诚地说,他的职业生涯还很长,还要医很多孩子。我们也相信,会有更多的生命在他的帮助下变得锦绣缤纷。
·学生记者 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