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其他医院相比,附属儿童医院的长廊门窗多了几许温馨,坐在充满童趣涂鸦的诊室里,听到的交谈中都夹杂着柔软的童音。“我最初是一个急诊医生,到现在也还是很喜欢那样忙碌的状态,”附属儿童医院儿保所副主任医师陈津津说起自己曾经的医学经历,一时让人无法将之与眼前安静的样子联系起来。
“ICU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那时的我深刻了解到在脱离生命危险后,正确的后期营养支持有多么重要,因此在专业深造时选择了这个方向。”或许每一次选择都是一种偶然和必然的结合,陈津津转战儿童保健领域也已经有5年了,与节奏紧凑的ICU相比,儿保工作更多是细水长流的循序渐进。“但是不管是在ICU还是儿保中心,我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能够从工作中找到自我实现的渠道,这是我选择医生作为职业时最看重的东西。”陈津津到现在仍由衷感谢当初在急诊室待过的那段日子,她说正是一个从成人到儿童诊治对象独的特转折,让她考虑问题的角度更全面,“当我在诊治一个孩子时,我会更多地考虑到对他未来成长的影响。”
如今的家庭中独身子女比较多,年轻的父母们没有什么育儿经验,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自然就会遇到很多困惑疑虑,需要有人解答。陈津津在成为儿保工作者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母亲,所以她更能够设身处地为家长们着想。“比如给孩子打预防针,若是从临床专业角度出发,这也许只是一件平常的小事。但站在家长的角度想问题,该不该打?打些什么?什么时候打?会不会有其他问题?他们会考虑很多,这时医生如果能多给家长一些解释,自然会更好地帮助他们。”
为了更好地传播科学育儿知识,这两年,陈津津也在网络上找到了新的平台,新浪微博上实名认证的“陈津津jinn”吸引了众多粉丝,何时给宝宝喂药、宝宝便秘了怎么办、如何给宝宝洗澡喂奶、怎样进行早教,网友们说陈医生就像一本问不倒的百科全书。而“一名医生的知识加一颗母亲的心”也让陈津津即使工作再忙也会及时、认真地回复每一条留言。儿保医生的影响力在键盘的敲击声中快速拓宽开去,陈津津也从“儿保达人”修炼成了“微博达人”。
与传统概念中儿保就是称称体重、量量身高不同,如今儿童保健关心的包括体格、营养状况、营养行为、神经及精神发育情况、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陈津津介绍起自己的专业来立刻显得干劲十足,她表示近期正在进行足月小样儿生长发育规律调查以及儿童健康综合评价等工作,这些科研工作对今后更好地衡量中国儿童健康状况有一定意义。
作为儿保专家,除了日常门诊和科学普及,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同样是陈津津工作中的重头戏。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她所在团队带领全市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保医生,加班加点,进行筛查、排查;手足口病高峰期时,她和儿保所团队在第一时间内组织全市托儿所机构的儿保老师开展了手足口病预防诊断培训。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总是突然的,这些时候以陈医生为代表的儿保医生们总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冲到第一线,做出果断的决定,采取最佳的措施。用陈津津的话来说“这个时候,你要不分昼夜地赶快冲出去,工作时间的概念是模糊的,加班和奔波则变成一种常态。因为这是一场又一场和疾病传播速度较量的比赛,更是一场只能赢不可输的战斗。”这一刻,陈津津把急救医生的雷厉风行和儿保医生的责无旁贷完美融合。
“或许不再是直接救死扶伤的医生,但我同样感到了‘白大褂’的光荣,因为做好儿保,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代人。”陈津津骄傲地说。因此,她倾情奉献在儿保这个能带给家庭温暖、带给自己满足的事业上,她和她的同事们都愿花毕生精力,做孩子成长的守护者。
·学生记者 林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