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三尺讲台三十载 潜心尽职育英才

———访浙大第六届教书育人标兵王东莉教授

2013-03-22    




  人物名片:王东莉,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担任近10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主讲教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20余年,致力于帮助学生的心理成长,于2007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2011年被评为浙江省心理卫生工作先进个人。她先后获浙江省首届师德先进个人以及校优秀党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宝钢优秀教师、校“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校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学生记者 石琳 诸杭
“我从小就想当老师。”
  出生于教师之家的王东莉从小就有一个教师梦。“我父母都是中学老师。小时候父母不在家,我们三姐妹就玩角色扮演游戏,我总是给两个妹妹当老师。”儿时的游戏是王东莉对教师职业的最初尝试,而今,王东莉已在教师这条道路上走过了三十个春秋,她的学生也早已变成了90后。在这平凡而又伟大的岗位上,她辛勤耕耘,热忱奉献。
教书是本分
早晨,王东莉一如既往地踩着沉稳的步子进了教室,放下手提包,她抬头望了望讲台下的学生们,微微一笑。王东莉所上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她很少点名,但到课率却一向很高。
  王东莉的思修课教学效果十分突出,在历年的教学质量考核中教学效果皆为优良。她的课还曾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受到学校教务处的赞誉,并被推荐为公开教学示范课程。一个老师要给思修课增添惊喜与创意,一定是付出了不少努力。为了上好该课程,王东莉始终抱着满腔热忱,怀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她认真探索教学方法改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益求精,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王东莉教书绝不是刻板地照本宣科,而是将贴近生活的丰富案例与书上的原理结合起来,既不失严谨,又生动形象。她说:“譬如讲法律,如果仅仅将一条条法律内容灌输给学生,那效果是很差的,所以我会穿插许许多多的案例,让学生真正地懂法、用法。”此外,她上课还很注意互动。一位学生说,王老师会让大家以思考墓志铭,观影写影评等方式参与到课堂中来,这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时,王东莉还很乐意跟学生分享她的人生经历和交流经历。比如她曾多次跟学生分享她和季羡林、任继愈等大师一起交流的经历,并将她从中所获的启迪传授给学生,以达到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从立志成为教师的那一刻起,她就像一艘渡轮,勤勤恳恳地将学生从懵懂的此岸送至成长的彼岸。她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她说:“我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我的学生们成长成熟。与他们打交道,让我觉得自己永远年轻有活力。”
育人是天职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固然重要,可是育人才是第一位的。
  上课、做科研、指导研究生,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忙碌的生活并没有让王东莉忘记作为教师的天职,那就是育人。她从1991年就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二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兼职咨询师,每周一上午在西溪校区值班的时候,她总是亲切耐心地和前来咨询的同学交流。她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沟通技巧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帮助同学们摆脱心理困扰,走向成长之路。
  无论是环境变化带来的对大学生活的迷茫,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引发的矛盾,还是学习求职压力造成的思想负担,王东莉都能沉着应对,耐心开导,在排解同学们心理困惑的同时为每一颗心灵带去温暖的正能量。她说:“大学老师不能只教书不育人,育人就是关心学生的成长,而心理咨询是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对学生非常重要。”
  王东莉还非常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教育同学们为人处事的方式。曾有一位同学找王东莉当自己课题的指导老师,可这位同学在发给老师的电子邮件中既没有称呼也没有落款,还因为自己时间紧急要求老师马上回复。虽然王东莉很乐意承担这份工作,但她在回复邮件的同时还是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这位同学的不足。在她看来,学生的行为有不合适的地方,老师就有义务纠正,“我觉得我是老师,我不说就不行,这是在教学生怎么做人。学生需要多几个人提醒,如果大家都不提醒,学生就不知道自己有问题,就不会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等踏上社会就晚了”。
  立足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术,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做人,而老师肩负着育人的责任。“我觉得这是老师的天职,我从来不觉得这是大话,也从来不觉得这很空,就是实实在在落实到行动上,我觉得每个老师都应该这么做”,王东莉的目光中透露着恳切。
关爱是快乐
王东莉总是笑容和煦,三十年来,她始终像一抹暖阳,为一代代学子温暖前行的路。在教书之外,她一直承担着母亲的角色,把细腻的关爱注入孩子们的生活中。
  在她的班主任生涯中,曾有一位来自贫困家庭的男生,父亲有精神疾病而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也长期卧病在床,家庭经济特别困难。该男生通过学校的绿色通道顺利入学,但入学后的生活难以为继,冬天时都只穿着单薄的衣服,一天的伙食费更是少得可怜。看到自己的学生生活得如此拮据而艰辛,王东莉很是心疼。于是,她在家找了合适的衣服给他,并常常邀请他到她家里吃饭。在生活上给予他帮助的同时,她还在精神上给予他鼓励和支持。渐渐地,阳光照进了这名学生的心扉,他把王东莉当作亲人一样看待,并变得开朗乐观起来,成为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这个学年,王东莉担任了“启真班”四位学生的新生之友,与四个未经历高三的2013级女生成为了好朋友。她到寝室里与她们聊天,既分享一些生活上的喜怒哀乐,也给予她们一些指导和启迪。在冬天来临时,她为四个女生各挑了一双暖暖的手套,“我一个人在商店里挑了好久呢,一定要挑到漂亮的,因为她们是四个非常可爱的女孩。”王东莉笑着说。
  在前年担任“新生之友”的寝室里,有一位来自广东的女孩因为不适应杭州冬天的湿冷气候犯胃病了,王东莉第一时间为她买了个热水袋,让她暖胃。作为“新生之友”,她会像母亲关心女儿一样关心自己的学生,天冷降温了,她会提醒她们添衣保暖;临近考试时,也会鼓励她们保持信心。“她们毕竟还比较小,在生活很多方面都不懂照顾自己,所以我有义务关心她们,同时也要教会她们学会关爱自己。”王东莉的话让记者很是感动。
  王东莉还说,在关爱学生的时候,她自己也获得了快乐。说这话的时候,阳光正洒在她温柔的脸上,留下金色的一抹。看着面前的她,我似乎看到了多年前那个喜欢在家里给妹妹当老师的小姑娘。记者手记:
  当谈到教师这个职业时,王东莉说:“当老师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成长、发展得好,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生活得快乐。”岁月荏苒,一批一批的学生走进校园,一批一批的学生踏上社会,但王东莉始终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时光带不走她对职业的热爱更带不走她对学生的关怀,采访刚结束,王东莉就又投入到了繁忙的工作中去。